庄子劝诫道:“游心于淡”;“与造物者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这是何等的境界?!
林则徐曾留下著名的警句:“子孙有若我者,留钱做什麽,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若我者,留钱做什麽,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这又是何等的眼界?!
我想,若从中得到警示,贪官污吏恐怕会相对少榨一点,奸商恶贾也会相对少诈一点;家长们的压力和烦恼会少一点,因而夕阳余生可能快乐一点。还有一点很重要,整个社会也许会物欲横流减缓一点,太平清净增多一点。
某台湾友人顿生感悟,曰“人生五不”,大有道家洒脱淡定之风。现转录如下:
......
年过半百,不经意的撞见几出人生荒谬剧,凭添恐慌。原来人生比想像的还要来去匆匆,早年一起坐在繁星点点夜空下,谈佛论禅,激辩老庄,溺在康德、海德格尔与尼采之间的友人,慢慢有人离开,尘归尘、土归土了。
告别式来得突然,老友们不禁唏嘘,往年都是在婚宴上巧遇的,而今改成公祭,多出几分酸楚。读书的意义从他身上看出吊诡,他因为学业成绩优异,抢得一项忙碌的工作;因为忙碌,而日以继夜,最後榨乾自己。他是卖力之人,得了不少钱,却从未好好享用,临走前的一个月,一直长吁短叹,直称不值。我因他,而添得了许多感触,有了觉醒。
一 .
不等。朋友什麽都等。等退休。等一千万存款。等孩子长大。等房贷缴清。最後等到了告别式。他有感而发告诉我们这群探病友人,人都会走,可是他走得有些遗憾,有点不甘,非常後悔,除了工作之外,他什麽事也没做过。离开医院,所有人眼眶泛红,并且许愿,绝对不等,一定好好活着,享受生活,但盼这些允诺全是真话。
二.
不管。友人什麽都管。管成绩。管分数。管第几名。管英文。也管数学。当然是累人的。他常说,没有他怎麽办?事实上,这个世界没有谁都照旧,地球照转,别人照活,太阳月亮依旧浮浮沈沈。不管孩子就好多了,我只要管好自己就行。我管健康,我管快乐,我管自己的游山玩水。人是从依赖到独立,我们却常把孩子从独立教成依赖。当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忙得不可开交,经常不在,让孩子留在安亲班;当我们需要孩子的时候,换成他们很忙,没空,不在,我们顺理成章住进养老院。
三.
不看。两眼看,不如单眼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好些,什麽事都太精明,反而自找苦吃。孩子只是孩子,不可能什麽都会,可是大人总希望他们快快长大,什麽都懂。这是冲突,没有解药,唯有少看为妙,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轨迹,而非揠苗助长。不会到会是必然历程,学习中挫折很多,但从中吸取经验,於是会了。可是一般人却奢望孩子要武功高强,什麽都会,後来发现,除了读书考试,这些人什麽都不会。不看,并非什麽都不看,而是看该看的;不该看的、看不见的,就不必一直想看了。
四.
不做。我不做对孩子无意义的事,但做有意义的事;做不来的不做,做起来很辛苦的也不做,做了之後会後悔的当然不做。我打羽毛球深知其味,救不到的球不救,救到了会扭伤脚的不救……人老了,必须服老,不服老就惨了;而今我更明白,什麽是适可而止,量力而为,来日方长了。
五.
不给。给不起的,不给;不必给的,也不给。需要的,我给;想要的,不给。柴米油盐,给;房子、车子、名牌、好的手机……,不给。给的愈少,孩子愈贤;给的太多,就不贤;什麽都给的家庭,孩子铁定什麽都不会,只会茶来张口,钱来伸手,徒增其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