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象全体国人一样,主要关注两件大事,这就是汶川大地震与北京奥运大盛况,前者是“极悲”,后者是“狂喜”。前几天,就在中国奥运健儿捷报频传之际,又听说了北川民众对遇难者的百日之祭。悲喜交加,真使人有点热胀冷缩之感。在钦佩奥运志愿者的同时,又想起了地震灾区的那些同样可敬的志愿者。昨天,收到在地震灾区一起当志愿者的魏宏华老师的电子邮件,更是百感交集。小魏是福建的中学老师,成熟多才而有不凡见地。他不过30出头,但与我已成了忘年之交。以下为他来件的节略:
......不知你现在何处?想念你和你在一起的日子,每每想起在一起的日子,总让我热泪盈眶,此时此刻我心中满是酸楚......。感谢你记述的文字,它提醒我们不应忘却的岁月,还有那片土地上的人和事......。当今天举国欢庆奥运的时候,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你们好吗?你们的一日三餐依然吗?孩子们依然还有笑声吗?我无法忘却四川,无法忘却那块土地......。告知你一个好消息,我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论文答辩通过了,王芳和茅木花老师答辩也通过了。参与我们论文答辩的专家也有参与四川心理援助的,当我们提到自己在四川的经历时,他们都很感兴趣,所以也多少对我们有些照顾。回到南平我们组织了一期心理潜能拓展训练夏令营,帮助孩子们重塑人格,也帮助家长转变家教观念,取得了一些成果。......我真的希望自己能象庄子《逍遥游》里的“鲲鹏扶摇直上九万里”,希望自己有力量改变人世间的不平和苦难,然而这是一件多么难的事呀,佛祖尚不能做到,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然而人能独善其身吗?只希望自己能为社会尽些绵薄之力......
再附小魏的赴四川志愿者心理援助阶段工作小结”(因新浪博客字数限制,故有不少删节):
5月31日~6月1日我自费参加了福建省海峡人才市场举办的“心理危机干预”系列公益讲座,并报名参加心理干预志愿者活动。
6月21日,九二医院的心理医生王芳老师来电告知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有意招募我们参加“灾区心理救援小分队”工作,我一口答应了王老师的邀请。
23日下午,在我市第一个赴川参加心理援助的志愿者吴剑老师的送别下,带着亲人的祝福、领导的嘱托我踏上了西行的列车。
6月25日,当日凌晨我们赶到了德阳市体育馆。稍事休息之后,我们与前批的志愿者队长蒋艳芳老师取得了联系,并对有关工作做了初步的部署。随后我们在蒋老师的安排下与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史占彪主任见面,一番交谈之后,史主任决定将我们这支小分队加入他们在绵阳工作站的工作队伍。这个情况是我们事先没有计划到的,因此我们立即决定调整工作计划,全面配合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的工作,一切工作听从中科院心理所的安排。当天上午我们决定兵分两路,一支队伍留在德阳站听候安排,另一支队伍由我和市立医院的志愿者茅木花老师一起,前往我们原定的工作点德阳什邡湔底中心小学进行调研,并取回前批志愿者留给我们的工作物资。于是我们乘坐上开往什邡湔底的公车下向目的地进发,一路上我们目睹了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的惨重的灾难场景,视觉上和心理上的震撼远远超过了我们在电视画面里所见的程度。一路上我们都沉默不语,我只是在内心里为灾区的人民默默祈祷,为他们祝福。路途中我们看到路边上满是村民们晾晒的木耳,小蒋向我们介绍说:灾前什邡曾是全国百强县,当地群众很多都是靠种植木耳发家致富的,现在灾区群众最需要的就是有人能尽快将他们的木耳销售出去。到了湔底中心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众多的帐篷和帐篷中的孩子们,这所小学在地震中被夷为平地,只留下了一些残垣断壁。幸运的是他们得到了大连人民的支援,我们到达的当天活动板房已经全部建设完毕,建设者们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我们有幸看到了板房学校的交接仪式,在仪式上孩子们都显得非常的高兴,建设者代表也表现的非常激动,整个过程充满了浓浓的爱意,我也被深深的感染,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在和孩子们进行简单的沟通交流之后,我们收拾好物资又匆匆踏上了回德阳的行程。中途在什邡站转车的时候,我们遇到了另一支志愿者队伍,其中的一个学生模样的志愿者引起了我的注意,打听之后了解到他还在上高中,他是和妈妈一起到四川来参加志愿者的,不过他和妈妈分开在不同的地点开展援助。听完他的介绍,我再一次的被感动,我对于近来耳熟能详的“大灾有大爱”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6月26日一早,我们吃过早餐就立即动身前往绵阳。经过长途跋涉,我们赶到绵阳,与有关人员见面之后,在当地的工作者朱老师的带领下匆匆赶往仁和镇中心小学。按照校方的安排,我们被分为了两组,一组由王芳老师负责1~3年级学生200多人的讲座,一组由我负责4~6年级300多人的讲座。简短的仪式之后,我们就各自站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因为情况与我们事先得知的消息有所不同,所以我们都灵活的对方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在一个半小时的过程中,我们精心组织讲座,对孩子们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和暗示,孩子们也都非常认真的倾听并做了相关笔录,整个过程气氛、节奏都相当的好。讲座结束之后,我向领导、老师、及学生们都做了及时的了解,他们都对我们的讲座给予很高的评价。同是志愿者的丁子江老师更是对我们的临场表现赞叹有加,他说就是很多有名的教授也不见得能够比我们讲得更好。当然我们知道这是他们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但是我们也暗暗地为自己能够在灾区第一站就有很好的贡献而高兴。中午我们和该校的师生一起共进午餐,饭菜简单却十分可口,我们都吃得满载而归。下午在史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又一路匆匆赶到位于绵阳市郊的西南科技大学,这所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大学分校。在该校我们和绵阳工作站的老师们取得了联系,并进行了简单的交流,还实地了解了该校受灾的情况。之后我们就被安排到了驻地——西南科大校园边的一家名为青玉的旅馆住下,陪同我们的张富洪老师也和我们一样住在这个小旅馆里。因为地震过后他们的住房也成了危房,老师们只好在校外租住民房。
6月27日~28日,我们在绵阳工作站的安排下,在老校区的教室听取了系列讲座。28日傍晚在讲座结束之后,我和丁子江老师包了一部小车前往位于长虹集团驻地北川中学安置点,当我们表明来意之后,门卫拒绝了我们的来访,因为众多的来访者已经影响到了学生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接着,我俩又来到著名的九洲体育馆,这里最多时,接纳过数万名受灾群众。我们到时,这里的大部分人已转到对口援建的过渡房安置区,仅剩下北川县的4000余人。在这里我们与人们进行了交谈,采访了一位大爷和两位母亲,还和一些在游戏的孩子们做了交流并合影留恋。路途中陪同我们的司机也热情的和我们谈起他在地震中参与救援的事情,交谈中他提到自己的孩子出现了灾后创伤应急障碍的一些表现,我于是指导他回去之后应如何引导孩子走出地震的阴影,并告知他可以向绵阳站寻求援助。
6月29日,小分队兵分两路,一路由丁老师带领大家到周边地区进行走访,另一路由我和王芳老师留守,与江苏队代表、西南科大的老师以及即将赶到的中科院心理所傅春胜博士一起探讨明日的工作方案。晚上我们大家就第二日开展的访调工作进行了预演,对各种可能的情况都进行了预设,并制定了相应的计划。
6月30日,上午冒着大雨,我们来到了江油市附近的太平二中,为全体教师做心理咨询和筛查工作。这个学校的校舍现已几乎全部推平。地震当日,教师们并没有先跑,而是积极组织学生逃离,不幸的是当时一座水塔倒塌,砸垮了学生们逃生的楼梯,尽管教师们奋力抢救了20时多个小时,但仍然压死12名学生,还有另外10多名学生受伤。为此老师们很为负疚,不少老师产生了心理障碍。当天两位家长听说我们在太平二中开展工作,自己驾车带着孩子找到我们寻求帮助,我进行了接待。在咨询过程中,我了解到这个学生由于受到地震的影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灾后应激反应。在灾后的这段日子里,她出现回避灾难现场的情况,并对到学校学习产生恐怖反应,一到学校就出现呼吸紧促、脸色苍白、身体僵直,甚至晕厥等现象。这种情况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她正常的学习,而她马上就要面对中考,所以父母十分焦虑。经过进一步咨询调查,我了解到她在家反应正常,通过与她一起分析后发现,造成她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灾难当天,她在逃离教学楼时曾被推到并受到挤压;2、灾后的新闻报道中,大量的丧亲画面使她害怕和亲人朋友分离;3、由于地震信息的不确定,灾后大量关于余震的传言使她害怕再次面对学校倒塌的危险;4、即将到来的中考给她带来的中考压力等。针对以上情况我相应的采取了认知疗法和行为放松训练,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咨询,该生的情绪得到了很好的缓解,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容。咨询结束后,我们对家长也进行了相应的指导,并告知需要时可以继续向绵阳工作站寻求帮助。在后来的持续跟踪调查中我们看到经过这次的咨询之后,该生基本脱离了灾难阴影,在家能愉快的复习迎考。对此我也感到自己的工作付出得到了应有的效果,也特别感到欣慰,自己又帮助了一个人脱离了痛苦,帮助一个家庭摆脱了灾难的阴影。
7月1日上午,我和王芳老师留守驻地,和江苏队及绵阳站的有关领导老师继续探讨太平二中的调研情况,并对其中遇到的一个棘手案例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充分的感受了精神分析流派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傅春胜博士的咨询魅力,受益匪浅。下午利用工作间隙,我们包车到了受灾严重的安县秀水镇进行走访、调研。经一个多小时的旅途,我们终于到了安县秀水镇,车窗外满是倒塌的房屋和救援的车辆,还有居民们自己搭建的简易的窝棚。下车后,我们和江苏队的战友分成了两路,分别走访当地的居民。我们首先来到了几个当地居民中间了解情况,他们看到我们的到来也非常高兴,招呼我们坐下,并详细介绍当地的受灾情况。通过他们的讲述,我们得知小镇损失惨重,当地有1000多人在地震当中丧生,80%以上的房屋受损。他们提到灾后大量的志愿者队伍来到他们中间帮助他们,所以大家对志愿者都心怀感激。访谈结束后,怕我们迷路,一位大妈主动提出带我们到镇子中间看看,我们不禁感慨当地人民的热情和善良,这是我们在发达地区无法感受到的温暖。一路上大妈带着我们走街串巷,并介绍地震时的情况。途中我们遇见了一个学生模样的姑娘,在我们的要求下,她带我们走访了秀水镇一小中心幼儿园。在幼儿园我们了解到,地震发生时,园里的孩子们都在午休。当地震开始的时候,园长和保育员迅速的将孩子们转移到了操场空地上,200多孩子无一受伤。等到地震停止后,园长才发现自己的智残女儿还在屋子中,不禁吓出了一身汗。好在房子只是屋顶破碎,没有整体垮塌,园长女儿幸免于难。当她撬开受损的房门,救出自己的女儿之后,孩子嘴里不停的说“妈妈不要我了”,当说到这里时,园长留下了伤心的泪水。我们听了心理也特别的难受,泪水不禁夺眶而出。可是园长接着说,最大的欣慰就是孩子们没有受伤,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当我们问到她有什么困难时,她说最大的困难就是房子受损,孩子们无法复课,要想恢复教学得有五六十万的资金。我们记下了园长的故事,也记下了一段感人的历史,带着感动我们告别了园长。接下来的走访中,一路上我们见到的都是垮塌房子和残垣断壁,还有在废墟中寻找抢救物资的人们的身影。当我们在秀水中心小学走访时,接到了指挥部的紧急电话,于是我们中断了计划,匆匆告别了带路的大妈和热心的小姑娘,带着对她们的感激,赶回了西南科大。
7月2日上午,我们按照原定的计划来到了剑南路小学的帐篷学校。根据学校的安排,我和杨钦老师及西南科大的李晓景同学一起,在二年级两个班级开展了团体心理活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在我们的指挥和调动之下积极参与活动,我也和孩子们打成了一片。在游戏和歌声的交互穿插之下,孩子们的欢笑声此起彼伏,这个上午是辛苦却又快乐的。游戏结束时,孩子们纷纷围拢过来,问我什么时候再来,我只好回答说,我们还会再来,但下次可能是其他叔叔。孩子们的眼中有些许的失落,我连忙抱过他们,亲亲他们的小脸,轻声的和他们告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及时的发现了班上一位有些自闭的孩子,这个孩子据其他同学反映,在班上从来都不开口说话。针对这个情况我及时的给予了积极关注,多次的请这个同学到我的身边来,我们一起向大家做手语动作示范“我真的很棒”。经过多次的强化刺激,我发现孩子的脸上洋溢出无比灿烂的笑容,这也许是他从未有过的体验。接着,我又及时的在班级同学中帮助他建立起来良好的支持系统,鼓励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帮助他,孩子们也用响亮的声音向我做了保证。
7月2日下午,我们3名福建、2名江苏及1名西南科技大学的志愿者与丁老师和中科院心理所的研究生李坚一起,驱车100多公里来到整城毁灭的北川县城。我们站在城边的小坪上,眺望这座完全变成废墟与瓦砾的大禹故里及羌族文化名城,悲愤难以名状。接着,又探访了北川县城旁的曲山镇任家坪,位于这里的北川一中的7层教学楼一垮到底,1000多师生罹难。在任家坪我们还见到了“中国心志愿者队”,他们在这里帮助帐篷学校的孩子们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看到他们的生活条件比我们艰苦的多,但是他们却始终在这里坚守,很是令人感动。在这个帐篷小学的旁边我发现了一位老人家,她一直站在路边,象是在等待什么。于是我就上去和她攀谈起来,交谈中得知她家中现在只剩下了老伴和孙子,儿子、媳妇都在地震中遇难。我和李坚及时的对她进行了哀伤辅导处理,在这个过程中老人家,一边诉说、一边流泪,我们知道自己能够给予的是十分有限的,整个过程我们只是默默的陪伴,并通过肢体动作及时的传递爱的力量和支持。临走时老人家向我们表达了感谢,我们嘱咐老人家要保重身体,要相信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力量,一定能帮助她们渡过难关。最后,我们在擂鼓镇的灾民安置区做了探访。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十六七岁的小姑娘,捧着一束康乃馨匆匆走过,我们便猜想她一定是去祭悼亲人,很可能是父母。后来又看见这姑娘返回,孤零零的走在漫天扬灰的土路上,我赶忙走上前去,和她进行了交流,并邀请她和我们一起搭车。在车上,她说自己姓杨,在三台县上学。交谈中她告知我们,地震时在北川一个诊所当医生的母亲遇难,至今没有找到尸骨。此次,她一个人专程赶到擂鼓镇,然后步行10多公里来到妈妈的遇难点祭拜。路上我问起她今后的打算,她回答说以后一定要回到北川,回到妈妈的身边重建家园。我们都被这个美丽而坚强的小姑娘深深的打动,王芳老师及时的和她交了朋友,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随后,我们和小姑娘在安县告别,我用目光远送这个小姑娘离去,并深深的祝福她健康快乐的成长。
7月3日,再到剑南路小学帐篷教学中心做团体心理辅导。在5年级的一个班,我以“重建美好家园”为题,请全班61名男女同学每人只画一笔,一起来建构一幅完整的画面,并请每位同学为自己的那一笔做了说明。这个活动整个过程中,在我们的正向引导之下,同学们表现出的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达到并超过了我预期的设想。和我一起的李坚老师、杨延保老师,都对这堂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丁子江老师还全程进行了DV记录。
7月4日上午,下午我赶到剑南路小学幼儿园,会同王芳老师、袁蓓老师还有深圳来的三位志愿者一起,对该园的大班小朋友和全体老师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消除因地震带来的心理阴影。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对两位老师进行了个别交谈和疏导,因为时间和工作环境的限制,没能够进行深入咨询,但是收效还是很好的。其中一位李老师,到现在还和我有很好的电话联系,通过这个机缘,我和她现在成为了好朋友。
7月5日,我们应绵阳工作站的要求推迟了行程,到江油市太平镇桥楼村走访受灾学生家庭,了解学生们灾后的身心状况,并帮助他们消除灾后的阴影。我和李坚老师、袁郡老师以及西南科大的两位学生志愿者,在当地一位中学生的帮助下走访了11组、12组两个村庄,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这个村子受灾情况不是十分严重,所以孩子们灾后心理状况大多都比较良好。只有个别同学在灾后的相当长时间里还有对灾难场景的闪回、做恶梦、易惊醒的现象。对于这些情况我们都做了详细记录,以备今后进一步开展工作。但是我们也看到了灾难给予人们不同于痛苦的另一种作用,在走访过程中许多的学生及其家长都表示,他们比震前更珍惜家庭生活,更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有些同学还表示说,现在比以前更渴望学习,希望能早些回到学校学习。我们福建队和江苏队的志愿者及绵阳工作站的张老师、李坚老师和丁子江老师共进告别晚宴。随后,由于听说我们福建队的志愿者就要于第二日离开四川,中科院心理所的史主任和傅春胜博士以及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心理系的辛勇主任也特意赶来为我们送行,使我们大家深受感动。
7月6日上午,丁老师和我们一起离开了西南科大驻地。在绵阳汽车站我们和共同战斗了11天的丁老师分别,他将继续在灾区各地进行走访,而我们就要乘上回家的火车,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去。在依依不舍之中,我们终于和丁老师分别了......。中午12时,我们踏上了列车,一路东行……。再见了四川、再见了坚强勇敢的四川同胞。四川之行,我为你们的付出是有限的,你们给予我的教育却是永远的,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永远的想念你们,想念这块土地。希望今后自己还能够有机会回到这里,和你们一起重建秀美山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