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在地震灾区的这些日子(组图四)

(2008-07-17 22:13:22)
标签:

山体滑坡

叠溪地震

松潘地震

汶川大地震

分类: 游历观感

    7月10日,因都江堰经过映秀镇到汶川的道路中断,我决定绕道前往。本来,从成都到都江堰不过40-50公里,而从都江堰到汶川也不过68公里。这下子,就要绕700多公里。早上6点多出发,先到了茶马古道起点的雅安。“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这之后先翻越了从小就会哼唱的那座“高呀么高万丈”的二郎山,并穿过了举世闻名“红军飞渡过”的泸定桥;接着沿着大渡河进入甘孜藏族自治州,游历了有“情歌故乡”桂冠的康定,有“地质百慕大”、“千碉之国”和“美人谷”荣称的丹巴,以及具“塞上江南”、“嘉绒故土”、“雪梨之乡”和“东女国”美誉的金川;午夜,终于到达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首府马尔康。过瘾!今天翻越了大雪山与邛崃山两大山脉。

    7月11日,一早出发,来到灾情严重的理县。从理县著名的风景区米亚罗镇至汶川县交界处的交通曾全部中断,坍方较严重,一些车辆曾被掩埋,沿途可见滚落的巨石,村镇大量房屋倒塌或严重受损,不过县城里的建筑似乎没有什么倒塌。下午来到汶川,这座城被人们称为“立着的废墟”,表面看起来,建筑大致完整,但大都是危房。人们几乎都住在帐篷里。虽找不到继续开张旅馆,但很幸运被当地热情的几名群众邀请住进了他们的帐篷,并搭伙就餐。晚上与八九人交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尤其是对就地还是异地重建汶川的看法。  

    7月12日,访察了汶川的老城与新城以及四周的环境和山势。位于岷江与杂谷脑河交汇处汶川县城(威州镇)海拔1325米,四周环绕有茶坪山脉、邛崃山脉等众多山体。山体滑坡相当严重,我亲眼看到在离杂谷脑河上红军桥的不远处,一处山体滑坡将一条沿山道路几乎完全掩埋,甚至将河水部分阻断,据说那下面还压着车辆与行人。我还见到山体滑坡将较场街的终端处掩埋,那里还停放着一辆被砸毁的汽车。登上姜维城所在的山上,著名的点将台已经倒塌。地震发生后,几乎全城的居民,约有三四万人躲避在这里,没吃没喝在风雨中受煎熬了两天两夜。

    伫立在最高点鸟瞰全城,可以观察到这里的生存空间是相当狭小和有限的:在四周山体滑坡与可能洪水的双重威胁下,老城区与新城区各仅有不超过一平方公里的相对安全区。在电视看到过中科院山地所张教授与清华大学专家的辩论。在我这个非专家看来,全部人口迁移或留下都是不可行的,最妥当的选择就是在原地建立一个不超过1万人的旅游小镇,而大多人必须迁移。当然最好根据志愿原则,因为本来只有当地羌族果农、原住民以及有财产等根本利益的居民愿意留下来,而其他人员还是愿意迁移的。

    在山上,与一名叫汉福的羌族老果农及他的老伴交谈,他们的儿子遇难,种的李子无法卖出,老两口住在一个非常简陋的窝棚里,境况真是凄惨。真诚淳朴的老人将一把把李子塞在我的背包里,我也将远远大于这些果子价值的钱塞进他的兜里,老人坚决不要,我只得赶紧跑走了。我自认是一个坚强的过来人,但还是忍不住眼睛被泪水封住了。感到自己真是很无力。晚上,与一些受灾群众交谈。中午2时10分发生一次余震。午夜12时左右,躺在帐篷的我感到来自地底深处一股火车奔驰而来的呼啸,闷沉而强有力。同住的人都说这种状况经常发生。

    7月13日,来到由广东援建位于雁门乡的过渡房安置区。不久,大部分汶川县城居民将移居这里。隔着岷江可以看到,对岸为建设姜射坝水电站而修的道路几乎全被掩埋或摧毁。整个安置区都在峡谷中沿江滩而建,真担心一旦山体大滑坡将岷江阻断,引起洪水,那后果不堪设想。在汶川又遇到了来自济南军区的铁军。据当地受灾群众说,在所有救灾军队中,铁军口碑最好,最能吃苦,也最无所畏惧。来到姜射坝水泥厂,与这里的羌族工人交谈。一位姓蒲的羌族老人,在4个儿女的集资下,花30多万盖的小楼已成了危房,但他说自己坚持不搬迁。汶川的学校都已迁至外地,如阿坝师专到彭州,而最后搬的威州小学将前往自贡。

    下午与一名叫小建的男孩以及他的母亲交谈,也算是做了一点哀伤辅导,这家的男主人在映秀做生意时失踪(遇难),尸骨虽未找到,但发现了某些遗物。这孩子经常半夜惊醒坐起,当母亲的很是担心。顺便提及一个插曲,这个孩子的家在通往映秀的公路边,那里严禁人员通过,他的母亲只得来到我们的帐篷,而这里又极为拥挤嘈杂,无奈中便在街上边走边谈,这个孩子非常好动,注意力又被周围分散,效果实在有限。结果街上有居民看我一副外地人打扮,而将我当成人拐子,差点扭送派出所,幸亏孩子的母亲赶来相救。与这位母亲交谈时,在她的悲伤前,只得实行这样的原则:无言陪伴、少说多听,引使其安全地宣泄以及做某些正面支持性回应;当她流泪时,递上一张纸巾,可惜在街上无法送上一杯温水。对一名心理援助者来说,受援者的任何一句表达都是有意义的,那怕是愤怒的发泄。这位母亲实际上很坚强,坚持做生意,并还常开导他人。我感到,她最大的恐惧是怕再失去唯一的孩子,因此每分每秒都呵护着他。孩子的学校马上就要前往外地,真不知她如何放得了心。

    傍晚又与一名饭店年轻副总交谈,她因买下的单元房墙壁倒塌而差点遇难,至今惊恐不已。交谈后,我教给她一些放松与减压的方法,如正确喝水、作深呼吸、自我按摩、自我蝴蝶拥抱等。由于男女授受不亲,在培训中反复强调的所谓哀伤辅导中的“身体接触”法,基本行不通,甭说在中国,即便在西方也有性骚扰和同性性骚扰的问题,甚至对儿童都无法实行。当然,严格说起来,他们还不算PSTD(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

    7月14日,清晨冒雨赶往茂县。途中翻越海子山,汽车都是在万丈绝壁上盘绕而行。狭窄的公路已破损,路旁的护栏不少处已被滚落的巨石砸毁,风雨中,随时都有塌方与飞石的危险。车上的人们无不提心吊胆。万一司机打瞌睡或不留神或刹车不灵,那大伙儿岂止是粉身碎骨!司机真是艺高人胆大,那辆旧车开的贼快,急转弯、急刹车加急闪躲,好几次似乎半个轮子都出了悬崖边了。难怪出发前,就有乘客一看下雨就取消行程。与我同车的有两个是来自济南的高一学生志愿者,是从都江堰徒步经过映秀硬行来到汶川的,一路上险象环生。到底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两个小家伙竟是瞒着家人偷跑出来的,说是给自己一个历练的机会。还有一位年轻的姑娘,是茂县的小学教师,此次是到理县想找回托给朋友照看而在地震中失踪的小狗。我问,找到了吗?她难过地摇了摇头。

    茂县灾情颇为严重,最为世人所知的是5月14日在这里成功伞降的15名空降兵,他们着陆后迅速与茂县县委、县政府取得联系第一次传回了茂县灾情。当时根据县政府的统计和小分队的了解,茂县有105000人受灾,死亡95人,失踪92人。伤者中有56人是重伤,急需转移治疗。不过,据那位姑娘说,自己所在的学校没有任何人伤亡。

    中午,来到叠溪镇。据史载,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30秒,这里曾发生过7.5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为10度。巨大山崩使岷江断流,壅坝成湖。1933年10月9日19时,地震湖崩溃,洪水倾湖溃出,霹雳震山,尘雾障天,造成下游严重水灾,仅灌县境内捞获的尸体就有4000多具。叠溪地震和地震引发的水灾,共使2万多人死亡。震后一个多月,岷江上游阴雨连绵,江水骤涨,各海子湖水与日俱增。10月9日下午7时,叠溪海子瀑溃,积水倾泻涌出,浪头高达20丈,壁立而下,浊浪排空。急流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急涌茂县、汶川。次日凌晨3时,洪峰仍以4丈高的水头直冲灌县、沿河两岸被峰涌洪水一扫俱尽。茂县、汶川沿江的大定关、石大关、穆肃堡、松基堡、长宁、浅沟、花果园、水草坪、大河坝、威州、七盘沟、绵池、兴文坪、太平驿、中滩堡等数十村寨被冲毁。都江堰内外江河道被冲成卵石一片,冲没韩家坝、安澜桥、新工鱼咀、金刚堤、平水槽、飞沙堰、人字堤、渠道工程、防洪堤坝扫荡无存。邻近的崇宁、郫县、温江、双流、崇庆、新津等地均受巨灾。据不完全统计死亡人数约在2500余人左右。

    下午,来到松潘。这里是红军长征经过的著名红色圣地。戏剧性地是,这里也与地震有关。1976年8月16日和23日,在四川省北部松潘、平武之间相继发生了两次7.2级的强烈地震,使松潘、平武、南坪、文县等县遭到破坏。据说,由于地震前地震部门曾做了中期和短期预报,并采取了人员撤离等积极的预防措施,所以人员伤亡较少。为此,我就纳闷,早就知道龙门山一带就是地震带,又有叠溪大地震与松潘地震的前例,而且这次受灾的不少地方也曾受到波及,为何离那两次震区不远的北川等地就没有一点警觉呢?

    又一次无心插柳柳成荫,穿过著名的黄龙风景区。黄龙离九寨沟不过还有20-30公里,简直算是擦边而过,而我却没有心思前去观光,留点遗憾下次再游吧!虽然旅游也是对救灾的一种贡献。

    翻越了“更喜岷山千里雪”的那个岷山,傍晚,来到受灾严重的平武县城。一路风雨,险情不断,感到在山谷中随时随处都有塌方与飞石的威胁。时不时可见到村镇上一些倒塌的民居。平武县城本身表面上似乎受损不大,但南坝,水观等灾情特别严重,尤其是南坝镇学校的学生死伤惨重。这里的人们似乎对当地各级一些领导的行政作为不力颇有非议。

 

补文:上篇日志发出后,并没有几个人看,然而,令人惊讶地是,那位青岛志愿者队的队长竟给我留了言。真不知道他是如何得知的。我知道这位队长在当兵时,曾参加过1998年的抗洪,他与他的队员们一样都具有一股山东汉子的豪气。衷心希望有出版社、图书界或其他行业的朋友,能捐助一些图书或文具给“多背一公斤”图书室,地址为:四川省绵竹市景观大道体育场救灾指挥部转“多背一公斤”图书室“太阳公公“(赵剑)收

 

     

我在地震灾区的这些日子(组图四)

从姜维城的山上鸟瞰汶川县城新城区。丁子江图

 

我在地震灾区的这些日子(组图四)

汶川县城边上的山体。可以看到对面山腰上的道路已损坏。丁子江图

 

我在地震灾区的这些日子(组图四)

俯视汶川县城的老城区。丁子江图

 

我在地震灾区的这些日子(组图四)

站在被地震损坏的道路上远眺汶川县城。丁子江图

 

我在地震灾区的这些日子(组图四)

杂谷脑河上红军桥的不远处,一处山体滑坡将一条沿山道路几乎完全掩埋,甚至将河水部分阻断,据说那下面还压着车辆与行人。丁子江图

 

我在地震灾区的这些日子(组图四)

汶川县城的一部分。丁子江图

 

我在地震灾区的这些日子(组图四)

在雁门活动房安置区的铁军部队。丁子江图

 

我在地震灾区的这些日子(组图四)

一辆被滑坡砸毁的汽车。丁子江图

 

我在地震灾区的这些日子(组图四)

位于岷江边上活动房安置区。可见对岸山体严重滑坡。丁子江图。

 

我在地震灾区的这些日子(组图四)

县城较场街终端的滑坡。丁子江图

 

我在地震灾区的这些日子(组图四)

因塌方而被砸毁的卡车。丁子江图 

 

我在地震灾区的这些日子(组图四)

在山上,与一名叫汉福的羌族老果农及他的老伴交谈,他们的儿子遇难,种的李子无法卖出,老两口住在一个非常简陋的窝棚里,境况真是凄惨。丁子江图

 

我在地震灾区的这些日子(组图四)

许多建筑都在山体滑坡的威胁之下。丁子江图

 

我在地震灾区的这些日子(组图四)

滑坡将汶川县建设银行的后院掩埋,甚至滚落进建筑内。丁子江图

 

我在地震灾区的这些日子(组图四)

汶川县城的集市。丁子江图

 

我在地震灾区的这些日子(组图四)

灾后的平武县城,到处是帐篷与过渡房。丁子江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