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记者对谈:触动中美文化魔方(组图)

(2008-02-11 07:09:26)
标签:

人文/历史

分类: 配文图片

    前不久,与著名专刊记者肖文一起触动了中美文化的魔方问题。肖文先生多年主编过的南方周末写真版,是我每期必观赏的众生象视窗。2008年1月5日,南方都市报的视觉周刊将我们的这次对谈,以“裂变与重合”为题当作引文,解读了中美摄影家的一些典型作品,图文并茂,发人深省。图片分为:“上帝在哪里?”(摄影/罗伯特.弗兰克);“我们在人间”(摄影/付羽);“来吧到地狱共舞”(摄影/黛安.阿勃丝);“也许活着是奇迹”(摄影/刘铮);“他对社会吹口哨”(摄影/佛里兰德);“他说存在最重要”(摄影/陆元敏)等六大组合。

 

原本近两个小时的长谈压缩成千来字的引子,删除了不少上下文的逻辑连接,也许有以偏概全的缺憾,说到清教精神之一就是拼命赚钱,拼命攒钱,拼命捐钱成文最后拼命捐钱不见结果原义受到影响尽管如此至少还有透过一孔窥全豹之用。以下是引文与图片:

 

s01.jpg

在社会转型期,中美面临同样的心理危机和文化境遇,两国摄影师按自己的视觉解读现实。B2叠视觉周刊

 

    “中美文化的差异,简而言之,可以用阴阳两极来形容“。

    丁子江听到本报记者的提问后,这样表示道。对中美两国几位摄影师的作品中究竟包含了什么样的人文背景并有无共通性这样的话题,他认为新鲜但也难以一语概括之。出版过《思贯中西》、《美国之劫》和《中美婚恋性学分析》等专著,又有旅美背景,丁似乎更容易站在双方的立场上考虑这个问题。

    在丁看来,就宗教信仰和哲学背景而言,两国的差异显而易见,比如美国人的清教徒精神。他们自称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后裔,信奉自由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主动进取,较之于自己在欧洲的同伴而言,更具工作狂的特征,拼命赚钱,又拼命攒钱,不在乎享受……

    相对于内敛的中国人而言,美国人更愿意夸耀和表现自己。在中国人眼里,他们更单纯些、直率些,但也更自以为是些。美国人喜欢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已,谈观点和看法时较为直接,不做过多的掩饰,大大咧咧,容易交朋友,却很难有推心置腹的朋友……

    国外摄影师罗伯特.弗兰克拍摄和编撰的《美国人》,展示了这种文化特征。

但弗兰克同时展现了美国文化颓败、孤独、感伤的一面,并特意让“垮掉派”的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为影集作序。

    这是美国文化的另一面,以“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为标志。“垮”即Beat的含义,最初是指贫困潦倒、飘泊游荡等人群,后来却成为“美国社会行为举止的革命口号和标签”。面对严重的种族歧视、贫富差距以及大工业文明对个体的压制,心怀不满的美国人企图通过种种疯狂的尝试,脱离守旧、随大流、死气沉沉的社会现实。他们无视常规、敌视物质繁荣,反抗权力意志,呼唤新的情感。

    借助“垮掉派”的视角,弗兰克改变了美国摄影的方向,更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美国女摄影师丹尼尔.阿勃丝的摄影作品,同样带有这种印记。文身、面具、性解放、自虐狂……阿勃丝镜头中这些东西,颠覆了美国人作为“清教徒”的形象。不客气地说,她是转型社会的心理颠覆者,用奇异的镜像强迫读者重新理解现实。

    站在中国人的角度看,阳刚而直白的美国文化似乎更容易在复杂的社会转型期碰壁,出现危机。要是换了较为阴柔而富于变化的中国文化,似乎能更容易化解这些危机。较之于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中国人更具韧性,吃苦耐劳的能力更强。

    不过,心理学家提供的报告却没这么乐观。而阿勃丝镜头中呈现的抑郁症患者,也更多地出现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按医学专家的描述,这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显现特征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思维迟钝、意志行为减退等。事实上,不同的文化基因,并不足以对此产生免役。资料显示,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受抑郁症困扰的高达3.4亿人,成为人类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患!

    有关的专家甚至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精神流感”。

    如果说,中美两国文化有什么相同境遇的话,那就是在社会转型中面临同样的心理危机和文化境遇。

    对历史有记忆的人可以想起《社会.自然.人》的影展。那是一些中国摄影师企图按自己的文化视角重新解读现实的开端。它展示了后来为人们以开承认的许多事实,如污染、贫困、城市病、心理焦虑症等等因素,尽管尚处于端倪。

    不能排除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对一些中国摄影师的影响,它使一些人热衷于拍摄别人看不懂的精英题材,或使一些人为满足外国人的口胃而拍摄,却还使另一些人往纪实主义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并在镜头中发掘国民性格的复杂层面。

    独特的个人视角,无疑是美国摄影师给同行的启示。不过,当不同国度的摄影师有意无意地在镜头中张扬自身个性时,其实也就把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呈现了出来。只是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道德感更强大一些,使中国摄影师在记录和表现社会现象时,更积极一些、主动一些、向上一些……。

 

s02.jpg

 

 s04.jpg

 s02.jpg

 

 s05.jpg

 s06.jpg

 

s04.jpg

 

s23.jpg

 

s11.jpg

s11.jpg

 

 s25.jpg

 

s25.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