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假如“老同学”作案:顺谈校友文化

(2008-01-14 07:33:31)
标签:

道德自律

分类: 随思偶录

当下,拜社会开放之赐,托中国式人情之福,又借高科技之东风,人们之间形成了无数形形色色的文化圈子或亚文化圈子;一股“老同学文化”、“老校友文化”、“老战友文化”,“老同事文化”,“老同行文化”甚至“老发小文化”的潮流正在日益澎湃。其中“老同学和校友文化”恐怕最为热门。

 

按中国人的习惯来说,人生有五种缘:血缘、地缘、业缘、友缘和情緣。与来源于血缘与地缘上的“老宗亲文化”和“老乡亲文化”不同,上述“老同学和校友文化”是建于业缘、友缘和情缘之上的,也许更为称道。

 

然而,这股潮流既带来无限的生机,也可能带来潜在的“危机”;既带来情谊、温暖,甚至力量与智慧,也可能带来困惑、懊恼,甚至悲哀与愤懑。

 

这些日子,我一连获悉好几份有关“老同学老校友”的邮件,而发件者都是同学或校友圈子里的热心人,供网友参考。

 

我的小学校友中,发生了一个事件,据老同学告诫:

 

日前,一名自称是某校友家人的年轻女子,多次打电话给本市和外省的多名校友,称该校友病重,急需十几万元医药费,要求同学们寄来,还声称她认识谁谁谁。接到电话的同学即刻电话通气,共同认为这是一起诈骗活动!一是索要金额巨大,二是不符合求助程序和情理,三是无此先例,也超出同学财力(只有外人才以为我们中有大款)。经与本人核实,该校友愤然斥责:“哪个王八蛋胡说我有病,冒我名诈骗?!”真相大白。

 

我们认为,我们的校友联谊活动出于联络的需要,印制了大量校友通讯录在社会上广为散发,有的还登诸网络,这就给心怀不轨的骗子们可乘之机。他(她)们知道我们的电话、地址、姓名乃至我们的部分童趣往事并不奇怪,这些都不足以为信!“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是历经几十年风风雨雨的人,我们不可能上当受骗!

 

因为兄弟届学弟学妹不乏有大款能人,且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疏漏轻信在所难免。故报告以警世人。

 

无独有偶,大学同学中竟也发生了类似的事件。另一份邮件来自一位灵秀、聪慧,而且很有业绩的陈女士,她具有华裔与日裔各一半血统,老爸中国人,老妈日本人,兼具台湾籍,而又在中国大陆出生成长受教育。这份邮件的背景是一个“悬案”,案情大概如下(请原谅我并不十分了解详情,也不好意思过于打探):

 

有一位当年被几乎所有同学公认为最阳光最诚挚最讲情义的甲同学,突然接到长久未见的“乙同学”的电话,说是要来探望,甲同学当即表示热情欢迎。几天后,“乙同学”又来电话说,自己突然中途发生了某种“灾变”,急需一笔钱(好像2万元)。甲同学急人所难,便迅速凑钱发去。又过几天“乙同学”再次来电,说钱收到但仍不够,还要一笔钱(好像至少1-2万元)。甲同学又千方百计凑足发去。又再过了几天,甲同学打电话询问乙同学有无收到第二笔款。万万没有料到,乙同学说自己遭受不白之冤,根本从来没有打任何电话要过钱,而是另有他人冒名顶替,并指出这很容易查证。奇怪的是,当过侦察兵的甲同学平时虽豪爽但又相当敏锐干练,自认虽与乙同学分别多年,还不至于蠢到全然搞错。这两位同学都是相当有身分地位,事业顺达,家庭美满,而且人品口碑极好的成功人士。于是,这就变成了一桩乱麻悬案。整个事件过于离奇,甚至荒诞,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以下就是那位陈女士令人痛心的某些警示:

 

今天早上听新闻,又说到电话行骗,竟然到了可以显示朋友电话号码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程度。联想到最近在自己周围发生了一连串被骗被盗事件,又忘不了在我们同学中也有受骗的事情,实在忍不住要说上几句,快过年了,诈骗盗窃越来越猖狂,大家要学会自我防范。最后一道关就是在自己身上。这里介绍两个常见的电话骗术和对应方法供大家参考,也希望能抛砖引玉。

 

1、最常见的电话骗术是“你猜我是谁”,你只要说出一个名字,对方立刻就说对,如果你说电话号码不对,他就会说以前的电话丢了等等,客套几句之后就会说这两天要到你那里去,你自然是热烈欢迎。到了第二天,你又接到他的电话说在半路出事了被人家扣住,要用钱,不敢告诉家人怕担心请你帮忙,你自然是朋友情谊重,想方设法找钱寄出。

 

2、打电话说你的儿女或家人出事了,要你马上汇钱,不然状况很危险等,而且你的儿女家人在电话里哭哭啼啼的求你救救他(自然声音是不同往常的),一下子慌了神的你,能想到的只有救人,慌乱之中把钱汇了出去。

 

对于这类电话行骗:

 

第一,千万不要先说出想象的名字,一定让对方说;可以开玩笑的探问一下,也可以说常见面的朋友名字;

 

第二,对方说要钱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了,不能只凭一个电话就把钱汇出去,一定要再打电话确认,千万不要不好意思,而且要多打几个来确认;

 

第三,事先跟家人朋友约好一个暗语,如有这类电话来,用暗语确认也是一个办法;我们同学之间也可约定一个不为外人知的暗语,到也不必是“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

 

第四,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防止受骗最终还是要靠自己。不要总觉得以前没有受过骗以后也不会有,听说看到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是不是运气好,盖棺才能定论,现在还是踏踏实实做好防范。所以多留心现在有什么样的骗术,多想一些对应之策,跟家人朋友多交流,真的遇事也就不会太慌乱了。

 

以上供大家参考,有更好的方法也请拿出来共享。祝大家2008年快乐天天!

 

这份邮件出自这样一位从来未有防范之心的女同学,真替之感到遗憾,当年她就是最纯真的女生之一,要能真让她永远保有“傻根”式“天下无贼”的心境就好了。

 

还有一份邮件来自我一位小学同学兼名医的梁先生,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专业人士,也是老同学之间联谊活动的最热心与最有能力的组织者,并对同学和校友文化现象颇有独到的洞见。以下为邮件内容:

 

校庆和同学聚会绝对是件好事,但是看不到潜在危机的存在和进行有效的预防,好事就会日趋萎缩。

 

我们绝大多数校友毕业后,都是一个普通劳动者。然而聚会逼使你审视自己的这一生,是以你同学的标准来评判你的成就和收入——而不是以你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成功标准。

 

虽然没有考卷,没有监考老师,在佼佼者神情的自然流露和白领同学穿戴光环的映照下,尴尬、寒碜、失落之心难免莫名袭来;别说赞助,就是该有的表示,也囊中羞涩——这是许多校友对聚会望而却步的真实原因。

 

我们校友中不乏有出类拔萃者,他们是母校的骄傲,也使我们校友脸上有光,但他们是少数人。然而他们也有顾虑:有权的人担心聚会后许多人以校友的名义来找他批条子,有钱的人担心今后会有许多借钱、乞讨者拿“校友”身份来套近乎——这是许多这类校友对聚会不屑光顾的真实原因。

 

多数人加少数人就是校友的全部,大家都不肯来,校庆和同学聚会怎么办得好呢?

我想起国外人际交往总是议论天气开头:“ How is the weather ? ”, 我们何不以校友们共同关心的内容为主题?例如母校的过去和发展、现在和将来,校友们的往事趣闻和健康保健……。在校庆和同学聚会中,校友们自然会向母校汇报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母校只要安排负责接待或陪同的老师和同学注意记录,发放和及时回收“校友个人情况表”,事后汇总就是了,因为这对他们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可要求老师写一篇心得或接待工作日志,学生写一篇作文,可作为考核成绩)。

这次冒然发(寄)出的“校友个人情况表”就有欠妥:要求每个人填写“最高学历”、“主要成绩”、“获奖情况”、“主要作品”,这是绝大多数校友无以炫耀的话题,也就等于拒人门外,这是“校友个人情况表”回收甚少的真实原因。

 

参加聚会的校友也应该以桃李之心体谅母校求贤若渴的慈母之心,有所为,有所不为——简言之,在老师面前、在个别场合,应该尽量全面汇报你的成绩和荣耀;在同学面前、在广庭大众,多体谅同学的感受,以平常之心低调谈吐。

 

毕竟成绩属于过去,光荣属于母校、老师和我们亲爱的祖国。

……

 

我是XX小学的一名“铁杆”校友,我经常在琢磨“如何才能把校庆和同学聚会办好”。毫无疑问,举办校庆和同学聚会绝对是一件好事,但好事稍有疏忽,就有可能把好事办糟。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

 

母校40周年、50周年、55周年校庆我都全程参加了,我们届的十多次同学聚会活动我也一次不落地参加了。过后我与不同处境和身份的同学和老师有过广泛的私下接触和个别交流,得到的反馈意见概括如下:

 

A方:“我们毕业后平平凡凡,经济拮据,参加校庆和同学聚会我既拿不出赞助费,也没有名气,就连路费、住宿都是问题。我们去了还不是给他们得志的同学捧场、在校庆中当陪衬……”;“学校对我们同学的态度截然不同……其实同学当再大的官也不该上主席台就座……”

 

B方:“时间就是金钱!回母校去参加一次活动就得推掉几份订单,在经济上要蒙受多少损失我都没计较,还有人说我的闲话!”;“我对母校的感情很深,为母校所做的事,都是我费时费力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有目共睹,再苦再累这些我都心甘情愿……但听到那些风凉话的传言,我很心凉……”;“就因为参加校庆聚会,我的课题研究被耽搁,至今还凉(晾?)在那儿……”

 

主办方:“每次办这类活动,经费都是个实际问题。不提嘛就没钱用,提了嘛又怕给校友增添经济上的思想负担;校友的捐款不当场公布好像对不起他们,公布了又似乎有募捐、催促提醒大家交款之嫌;还有在接待方面也是个问题,各路八方头面人物怠慢了谁都不好,可主席台就那么几个位置……;。”

 

应该看到,不是所有学有所成、如今有地位、有钱的校友都能回报母校和热心参加校庆、聚会活动的,也不是所有平凡或贫困的同学都被妄自菲薄的心态和具体的困难所阻隔。

 

一个人来不来参加校庆和同学聚会,与金钱地位无关,与平凡贫困无关,与健康状况无关,与孩子孙子无关……当然,任何一个人要是不想来,以上任何一点小小的原因,都是不来的最大的理由。

 

难道不是吗?早通知他,回答是“还早呢,到时候再说!”;临近通知呢,“对不起,我有事(困难)去不了”;要是过后询问,“没接到通知,这事给忘了”。

所以问题的关键、核心是有没有童心、热心、回报母校和老师的感恩之心,当然还得有平常之心、理解宽容之心。有了这五“心”,事就好办。毕竟我们都有相同的童年、共同的母校和老师,毕竟我们都有相同的现在(都是校友),让我们撇开世俗的偏见和社会的圈子,暂时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吧!

 

作为主办方,一定把校友一视同仁,对有贡献的校友要人,完全可以在私下交往中表达我们的敬意。这次08’聚会,我们就不打算统一收费,预算只告知骨干、本地和部分同学,鼓励大家自愿捐款,到时筹集多少钱办多少事;聚会时不设主席台;帐目只是在会后、在捐款人范围内公布。

 

作为校友中的佼佼者,也要体谅主办方,要谦虚待人、低调做人。作为大多数校友,也应该看到人家的成绩和贡献,为母校和自己同学中有这样出类拔萃人才而由衷的高兴,并向他们祝贺和学习。

 

这样我们就能在十分和谐的气氛中共度校庆和聚会的美好时光。

 

一位同学发来浙江“今日早报”的一个报道:

 

“大学同学”前一个电话刚说要来看自己,后一个电话却说途中出了车祸,请老同学将“救急钱”打进指定账号。最后,钱和“大学同学”全都没了踪影。这样的骗局已发生多起。

  昨天,西湖公安分局发出预警信息,提醒大家注意这类冒充老同学出车祸骗钱的把戏。而记者昨天在登录一些网上“校友录”时发现,依然能查到大量“老同学”的详细信息,正是这些信息,成为不法分子作案的“帮凶”。

  “老同学”遇车祸一万元“救急”

  9月5日下午1点,德加公寓的吴先生手机响了:“喂,吴××,你好,好久不见了,我是你大学同学戴菲啊。”一名操着广东口音的女人在电话里说。“哦,戴菲是你啊,大学毕业后已经十多年不见了,你现在还好吗?”吴先生听到多年不见的同学声音,高兴地说。“还好,我们好久没有见面了,这几天我在你们浙江衢州出差,顺道到杭州来看看你,你有空吗?大家一起聚聚。”

  第二天,吴先生又接到了“戴菲”的电话:“老同学,不好了。我路过建德时出车祸,将一名老人撞倒了,现在正在医院,病人伤势还好,只是骨折。对方表示可以私了,但要一万五千元钱,我卡上一下子没这么多钱,你能不能先给我汇点钱过来啊。”“好的,好的,你先别急,我怎么把钱给你呢?”“和我一块儿来的同事可以去银行的,她叫王某,账号是工商银行开户的……你这次真是帮了我一个大忙,我回到家里马上还钱给你。”

  吴先生接完电话,立即到最近的一家银行汇去1万元现金。钱汇过去后没多久,“戴菲”又打电话过来,称病人又昏倒了,需要立即动手术,问吴某能否再打3万元到账户上。这时,吴先生才醒悟过来,立即与其他大学同学联系,才知道真正叫戴菲的同学目前正在美国,根本不可能到衢州出差。此时,吴先生才恍然大悟。

  同样的事情,翠苑一区的陈先生也遇到了,他接到自称是大学同学“成翠仙”的电话后,被骗去1万元。

  已有20多人遭遇类似骗局

  记者从警方了解到,从今年7月以来,我省公安机关已受理此类诈骗案件20多起,涉案金额30多万元。西湖公安分局负责办理上述两起案件的民警告诉记者,这类案件主要是利用老同学的关系,谎称在异地发生交通事故,然后通过汇款实施诈骗。

  骗子往往告诉受害人说自己是大学同学×××,并声称近日因工作原因或其他原因驾车前往老同学处,希望给予方便或帮助预定房间。过数小时后,犯罪分子会再次打电话给受害人,说在途中出了交通事故,急需用钱救治受伤者或交付交警部门处理事故,并提供相应银行账号。

  作案成功后,立即将手机和银行账号注销,且手机的机主资料和银行开户资料均为假名。

  网上“校友录”成最大泄密源

  警方称,这些犯罪分子的信息源主要是各大网站开辟的“同学录”、“校友录”等。

  骗子一旦发现谁在同学录的留言栏里留下相关信息,就立即记下。然后直接打电话给事主,称自己是某某某,或者让受害人猜自己是谁。“假如事主随意报出某个同学的名字,那么骗子就会立即说,对对对,我就是某某某。”

  “欢迎大家来杭州找我,我的QQ号是7832****,手机是1385812****”、“大家好,我到宁波上班了,我的新手机好是13988******”……昨天下午,记者随意登录“中国人”、163等大型网站上的“同学录”,发现即使不用该网站的用户名,也可以随意进入,查阅任何一个班级的留言栏。由于校友录中一般留下的都是真实信息,因此骗子轻易就从这些留言栏获取所需信息。

  为此,警方特别提醒各大网络公司,特别是那些拥有大量个人资料或同学录信息的网络公司,应落实保密制度并建立网络安全系统,以免大量个人资料的外泄,成为犯罪分子的作案工具。

  同时,警方支招:

  招数一:一旦遇到类似电话,可以先打对方所称发生交通事故地的交警部门电话查询一下,是否发生车祸,如果没有,或者报警,或者不予理睬。

  招数二:尽量不要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如手机号码、住宅电话)在网上公布,以免泄密。

  招数三:接到这样的电话,不要光顾着惊喜,多问问对方大学时的人和事,从中发现破绽,或者通过其他同学,打听一下该同学的近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