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心的哲学 |
分类: 东西文化 |
20世纪以来,原属哲学的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从其母体脱胎出来,成为完全独立的学科,并以一种经验的、实验的、数理统计的和科技化的方式,得到研究和发展。甚至有人极端地预言,就连认识论也要从哲学中分化出去,成为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组成部分。
信息时代的到来,更是带来人的认知能力的巨大飞跃。人的认识一方面无限地向外——向自然界、宇宙太空以及一切最终本体或超自然的力量扩展;另一方面又无限向内——向自身心灵、精神活动和认知能力深入。由于人们并不了解自身和“心”的奥秘,宗教才可占据灵魂、静思及心的超渡性问题等地盘。
美国哲学家把心的研究当作哲学的一个分支,称之为“心的哲学”或“心理的哲学”。其实,从历史上看,古今中外的思想大哲们,无不对心的问题倍加重视,只不过今天的学者们在新的社会文化和科学条件下,对这一古老的论题加以新的解释罢了。
这种心本位化的哲思取向,实际上是试图揭示人对自然、超自然、其同类构成的社会所产生的精神活动和现象,并试图揭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性质、状态、结构、范围、限度、功用、过程和关系等。例如经验与理性、动机与行为、头脑与意识、意识与物质、自我与他我、自我与自由意志、精神活动的硬体与软体等问题。
哲人们或继承和发展了某些旧的理论框架,如唯物论、唯心论、二元论、实在论、怀疑论、唯我论等;或是以新的方法论提出新的理论范式,如行为论、表达论、归元论、功能论、物理论、标准论、认同论、意向论等。这个研究方向的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哈姆普谢尔(S.Hampshire)、纳格尔(T.Nagel)、丘其兰德(P.M.Churchland)、普特南姆(H.Putnam)、登内特(D.Dennett)、希尔(J.Searle)、巴赫(K.Bach)、斯蒂奇(S.Stich)以及霍夫斯塔德特(D.R.Hofstadter)等。
科学哲学家普特南姆重构了认知科学,他把精神状态视作抽象数码电脑的功能性状态,正像电脑程序的操作,思维成为对某种抽象符号的“操纵”,而且,心灵由符号在世界中指示事物而获得意义。由此功能,哲学成为心的哲学的主导学说。然而,后来随着反对功能主义的经验证据越来越多,普特南姆本人也意识到功能主义有着逻辑的不一致,于是,在其著作《表述与实在》(H.Putnam,Representation and Reality)中,揭示自己学说的哲学谬误,甚至指明为什么功能主义作为心之哲学必然失败。这种失败给语言学、人工智能以及认知性与发展性心理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书中,普特南姆还探讨了意义与唯心论、意义与他人和世界、真理问题以及作为狭性内容可观察性的功能和概念作用等。洛蒂评价说,普特南姆以其新著为代表的后期思想,是在心的哲学中对归元主义所做的最彻底、最认真的批判,它将指导电脑与人类类比的研究。
另一位科学哲学家丘奇兰德的著作《物质与意识》(P.M.Churchland,Matter and Consciousness),提供了重要的论证方法论和经验材料来研究心的哲学。他试图表明,只有认知科学的经验性才能解决基本的哲学问题。为此,他创造了一种把人工智能、神经科学与人品论(Ethnology)结合在一起的方法,并指出,人们有关心灵的思维将发生剧烈的变化。丘奇兰德对各种不同的智能进行广泛的探讨,并结合伦理学系统地讨论了心身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句法等问题,其中包括意向性、他心、自我意识、认知方式等内容。
作为心的哲学先驱者之一,登内特在其《内容与意识》(D.Dennett,Content and Consciousness)一书中,试图结合哲学与科学两种途径来研究“心”,把神秘精神的现象分解为数个独立现象,并把它们作为头脑物理行动的基础。他讨论了有关心的本体论问题,例如心的存在与认同、心之语言的内容、意向性、信息的理智用途、以目的指导的行为及解释性人格与亚人格的层次,还讨论了意识的各种问题,如确定性、注意力、想象力、思维推理、意志力、意向行为及知与理解等。登内特还在与霍夫斯塔德特合著的《心之我》(D.R.Hofstadter and D.C.Dennett,The Mind's I)一书中,结合宗教学来研究“心”,探讨了自我灵魂、心灵、自由意志以及内视(The Inner Eye)。
与此相关,斯蒂奇针对人们在信仰和欲望问题上的困惑,推出了一套理论架构,即把信仰看作是精神的句型而加以分析。他还分析了信仰的内容观、信仰概念与认知科学的关系、心的强表述与弱表述理论、心的句法理论以及通俗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的关系问题。
女哲学家P·丘奇兰德称斯蒂奇的《从通俗心理学到认知科学》(S.Stich,From Folk Psychology to Cognitive Science),是研究内容及其作用的一个新的转折点。纳格尔的《无中生观》》(T.Nagel,The View from Nowhere)一书从更人文性的角度探讨了心身关系,如个人的认同与例证、客观自我、知识思想、自由价值、伦理原则、生存权利以及生死与生命的意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