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母爱”的某种变质

(2007-05-14 07:54:46)
分类: 论题探讨
美国的母亲节定于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可惜这个日子现在越来越商业化了。
 
“爱母”与“母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母亲节人们多谈得是前者,而在这里主要谈一下后者。

 

笔者终身的一个遗憾:由于母亲过早故去,母爱在自己遥远的童年就失去了。起初很嫉羡别人所享受的母爱,但天长日久,渐渐对此麻木,但也可时不时冷眼旁观各种“母爱”。

 

这种冷眼旁观有两种:一是个人经验的观察,即身边人们形形色色的日常具象行为;另一是抽象理论的概括,即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也许有大量案例与统计数字的支撑。不过笔者对后一种并不太以为然。

 

学者们对“母爱”的类型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为避免狭隘的性别主义或性原型主义,他们把人们称谓的“母爱”(Motherly Love)或“父爱”(Fatherly Love)扩展为“双亲爱”(Parental Love)。

 

一般说来,父爱与母爱不同,前者是有条件的,仅在于教导子女如何去爱,而忽视被爱;后者则是无条件的和支持型的,是孩子们自爱的根本基础。母爱是绝对付出的,故表现为单向的。但上述说法并不全面,父爱和母爱都可以显示出有条件爱和无条件爱的结合,因为子女需要这种二位一体的爱,否则,单亲家庭很难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儿童。父母的爱起初是单向而不平等的,随着子女的成长,而成为双向和平等的。

 

这些议论虽过于泛泛,但其中一个判断还是值得欣赏,这就是理想的母爱是无条件的,不取回报的。

 

有人说,“母爱”与施爱者的教育程度有关,恐怕很牵强,其实二者并未有正比例的关系。“母爱”是一种天性,这在动物身上可以看到;而教育是一种理性的过程与效用。若受以“教育”的母性,就是天性混杂了理性,其结果主要有两种可能:人为灌输的“道德规范”或更高层次的“功利诉求”。

 

见过身边人们不少受过教育的父母,虽曾给了子女很多,甚至不少“奉献”,但后来一味向成年或相对成功后的他们强调“孝顺”,而不断索取补偿。对此很不理解;作为也是一名父亲的笔者本人不会,也没有想过会向自己的子女要求任何回报。另外还有一点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高学历的父母对自己不同的孩子不能一视同仁,例如拼命向女儿索取而后转补贴给儿子。笔者不想以偏概全,“一杆子打翻一船人”,但个人所观察到负面例子的数量似乎太多了一些。

 

笔者真正受到朋友之母的感动:在湖北的偏僻山村,含辛茹苦的寡母将孤儿费尽心血送到了镇上的小学,县城的中学,省城的名牌大学,首都的顶尖研究院,大洋彼岸纽约著名的博士计划……。而这位母亲却没有向儿子索要任何东西,始终独居在家乡几间土房中。为怕影响孩子的事业,她既没有出国、出省,甚至也没有出过县城;她也不要孩子回来探望,甚至不要他寄钱。最后一直到病逝前,还嘱咐乡亲不要惊动国外的儿子。

 

笔者并不想“讴歌”这位母亲,因她谈不上“伟大”,也谈不上“光荣”,甚至还有些“愚昧”,却感到她对孩子从内里透出了不要回报的那种素朴“无条件”的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