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随思偶录 |
前几天,见到一博友留言如下:
我很早就想看唐山地震的文章,今天终于有时间了。文章中勾起我那时的回忆。地震后的几天,我也去了唐山,看到一片废墟,当地人告诉我们,废墟下面还有活人没能救出,机械设备不够。很爱看你的文章,会抽时间的。但看到留言和评论,多少有些失望,不知你写的如此辛苦,是否值得?保重!
读后有点感触,顺手回了这样几句:感谢关注!对你所提的那个问题,不知怎么回答,以前也没有多想;似乎一个潜意识就是,“水到渠成”或“水落石出”,能写得出来,就提笔,写不出来了,就撂笔;“无人理睬”也写,“有人捧场”也写;“荣受骂评”也写,“惨遭表扬”也写;就算假装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的范仲淹老夫子那种境界吧!
有朋友劝戒过:“正经”的学者专家们是不会下功夫写你写的那些东西的,因为它们毕竟登不了学术“成就”的大雅之堂,只乃雕虫小技耳,更何况仅作为博段子或网贴子。
那位留言的博友刚开博,连一篇博文还未上贴呢;但大可不必因看到我的状况,不寒而栗而停笔。文为有感而发;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尚书•尧典》), “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汉书•艺文志》)。诗为雅作,歌为俗用,人总要言点什么,咏点什么;但这“什么”到底是什么,就看各人的感觉、情趣和心境了。当然,若到了“强写”、“硬写”、“为写而写”的状态,还是暂时停停为好。
顺便再多发一点以下的感慨。自古以来,最功利的和最不功利的恐怕都是中国的读书人。从孔子发动“文化大革命”,创办私学以来,书生们便有了机会,仕途大展,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显然,人人都知道那书中藏着黄金、乌纱和美女。从这一点来说,西方读书人原本倒不怎么功利,因为其时代落后,实行世袭制,埋没了升迁机会。后来,西方传教士来华,从科举制中大受启迪,将之引回,也以考为准,才出现了文官制。这怎么也得算儒家政治对西方民主的一大“贡献”。但在其他方面,西方读书人却相当功利,每本书、每座桥、每座建筑,都留下著者和设计家的大名。而我国读书人在这一点上则似乎很不功利,大多不朽之著,像《四书五经》、《道德经》、《淮南鸿烈》等等等等,多得数不清,都不知作者究竟何人;还有不少作品更是伪托之作,有的甚至束之高阁,藏于密室,从未传世,有的只在人们掘墓后才见天日。就连巨著《红楼梦》的作者究竟为何人,恐怕仍旧存疑。这倒也好,从事作者考据学的人能混碗饭吃,不致失业。真难以想象,一辈子呕心沥血著书立说,却隐名或伪托他名,功名心何等淡泊。当然,这其中不排除有恐文字之狱者(主要在清代和清代之后)。从现象上看,今天的一些中国读书人比其先辈和西方的读书人,功利感更畸形,为一署名,闹得鸡飞狗跳者之举,层出不穷。当然也不排除此时此刻,在某个角落,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正匿名或以伪托之名创作着不朽之著,让几百年后那些从事考据工作的人仍有碗饭吃......。
重复先前说过的话:本博不是成心“卖弄学问”的博客。俗话说,“真人不露面,露面不真人”。博友中藏龙卧凤,有无数不露面的真人。作为已露面,而失去真人资格的本博客,大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感。作为处于明处的实名博客,充其量只是作为陪衬来证明有无数真人的存在而已。本博真有点骑虎难下,甚至都有点“误上贼船”的尴尬,因为既然是实名,那不管谈及什么,都已有“卖弄”与“沽名钓誉”之嫌,甚而还有“言多语失”或“祸从口出”的麻烦。这里请博友们不要“怪罪”,多加宽容。
趁机也解释一下,本博客常常出现一些不明缘故的小故障,有时看不到留言评论,也有时仅能将文章写好用电子邮寄给朋友,请求代为转发;再加上穷忙或出门在外,而不能及时关顾,特请博友见谅。
我很早就想看唐山地震的文章,今天终于有时间了。文章中勾起我那时的回忆。地震后的几天,我也去了唐山,看到一片废墟,当地人告诉我们,废墟下面还有活人没能救出,机械设备不够。很爱看你的文章,会抽时间的。但看到留言和评论,多少有些失望,不知你写的如此辛苦,是否值得?保重!
读后有点感触,顺手回了这样几句:感谢关注!对你所提的那个问题,不知怎么回答,以前也没有多想;似乎一个潜意识就是,“水到渠成”或“水落石出”,能写得出来,就提笔,写不出来了,就撂笔;“无人理睬”也写,“有人捧场”也写;“荣受骂评”也写,“惨遭表扬”也写;就算假装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的范仲淹老夫子那种境界吧!
有朋友劝戒过:“正经”的学者专家们是不会下功夫写你写的那些东西的,因为它们毕竟登不了学术“成就”的大雅之堂,只乃雕虫小技耳,更何况仅作为博段子或网贴子。
那位留言的博友刚开博,连一篇博文还未上贴呢;但大可不必因看到我的状况,不寒而栗而停笔。文为有感而发;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尚书•尧典》), “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汉书•艺文志》)。诗为雅作,歌为俗用,人总要言点什么,咏点什么;但这“什么”到底是什么,就看各人的感觉、情趣和心境了。当然,若到了“强写”、“硬写”、“为写而写”的状态,还是暂时停停为好。
顺便再多发一点以下的感慨。自古以来,最功利的和最不功利的恐怕都是中国的读书人。从孔子发动“文化大革命”,创办私学以来,书生们便有了机会,仕途大展,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显然,人人都知道那书中藏着黄金、乌纱和美女。从这一点来说,西方读书人原本倒不怎么功利,因为其时代落后,实行世袭制,埋没了升迁机会。后来,西方传教士来华,从科举制中大受启迪,将之引回,也以考为准,才出现了文官制。这怎么也得算儒家政治对西方民主的一大“贡献”。但在其他方面,西方读书人却相当功利,每本书、每座桥、每座建筑,都留下著者和设计家的大名。而我国读书人在这一点上则似乎很不功利,大多不朽之著,像《四书五经》、《道德经》、《淮南鸿烈》等等等等,多得数不清,都不知作者究竟何人;还有不少作品更是伪托之作,有的甚至束之高阁,藏于密室,从未传世,有的只在人们掘墓后才见天日。就连巨著《红楼梦》的作者究竟为何人,恐怕仍旧存疑。这倒也好,从事作者考据学的人能混碗饭吃,不致失业。真难以想象,一辈子呕心沥血著书立说,却隐名或伪托他名,功名心何等淡泊。当然,这其中不排除有恐文字之狱者(主要在清代和清代之后)。从现象上看,今天的一些中国读书人比其先辈和西方的读书人,功利感更畸形,为一署名,闹得鸡飞狗跳者之举,层出不穷。当然也不排除此时此刻,在某个角落,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正匿名或以伪托之名创作着不朽之著,让几百年后那些从事考据工作的人仍有碗饭吃......。
重复先前说过的话:本博不是成心“卖弄学问”的博客。俗话说,“真人不露面,露面不真人”。博友中藏龙卧凤,有无数不露面的真人。作为已露面,而失去真人资格的本博客,大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感。作为处于明处的实名博客,充其量只是作为陪衬来证明有无数真人的存在而已。本博真有点骑虎难下,甚至都有点“误上贼船”的尴尬,因为既然是实名,那不管谈及什么,都已有“卖弄”与“沽名钓誉”之嫌,甚而还有“言多语失”或“祸从口出”的麻烦。这里请博友们不要“怪罪”,多加宽容。
趁机也解释一下,本博客常常出现一些不明缘故的小故障,有时看不到留言评论,也有时仅能将文章写好用电子邮寄给朋友,请求代为转发;再加上穷忙或出门在外,而不能及时关顾,特请博友见谅。
前一篇:圣灵下的教会“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