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美国师生玩测字游戏

(2006-03-25 06:52:52)
标签:

测字

相术

分类: 东西文化
    当下,美国掀起了一股中华文化热,校园更不例外。某日,应邀以不正规的赏玩形式讲了讲中国的测字术。听众中有白人、黑人、拉丁裔、亚裔,当然也包括华裔在内等各种族裔的师生。
    一开场,我在黑板上的连画带写,变着法儿用英语讲了中国民间的一个传说:当年李闯王造反,崇祯皇帝派太监讨教京城一位有名的测字先生。那太监请测一个“有”字,心想“有”总比“无”字好。测字先生眉头大皱,“有”字上部的“大”字少一半,下部是“明”字少“日”字旁,大明少一半,就是说大明江山少掉一半。太监一听,心想糟了,于是说,写错了,不是“有”,而是同音字“友”。测字先生一看,大吃一惊,说,更糟。“友”字加“又”字,意思是大明江山又少一半。太监更慌,又改口,非“友”,乃另一个同音字“酉”。测字先生仰天长叹:“酉”乃无头无足之“尊”字,大明天下全亡矣。果不久,崇祯皇帝吊死于煤山,真成了无足无头的死皇帝。
    接着我又连说带比划,向听众作了如下讲解:测字(英文可用glyphomancy,直译为用文字或图象所作的占卜)即是用笔、手在纸上、桌上、地上写下一字,再由测字者依字体的字形、字义、字音、位置,并配合环境、关系、背景、时间、气候等诸多因素来测知被测者的过去、或预测未来之事。测字,亦称拆字、破字、算字、解字或相字,其发端恐怕与汉字一样古老。
    《春秋》、《后汉书》和《宋书》中,对拆字都有不少记述。《隋书•经籍志》之卷三《厉数类》载有《破字要诀》一卷。不过,严格说来,南北宋之交的谢石(字润夫)可说是真正的“字仙”。《春渚纪闻》、《夷坚志》等记载了有关谢石拆字的许多奇闻妙事。正是谢石之后,测字风大盛,以致一些测字先生为招徕顾客,便自称为谢石之真传。在所有的占卜术中,测宇可谓简便之极,不用任何道具配器。它是依据汉字特有的方块架构规律进行分解、组合、增减笔画,从而对某人或某些人们的出身、禀性、行为、关系和经历加以穿凿附会的相机释义。每一个汉字都有音、有调、有形、有义,玄一点儿说,似乎还有某种气势和神韵。总的说来,测字的把戏可分为四类:即分合增减、引申旁字、笔势解析和谐音相连。分合增减法常为首要考量,如《春秋》所言“十四心为德”,再如“朝”字可拆为十月十日。引申旁字法是将所测之字,巧妙地转为字形相似或相近者,然后再一次附会世事,如“大”与“太”字、“王”与“主”字、“爷”与“斧”等。笔势解析法是在行笔和笔势上寻找破绽和败笔。谐音相连法则是从同音字、谐音字、发音相近字或方言差异读音中发现某种意义的皮相联系,如“郝”与“好”、“八”与“发”、“伞”与“散”字、“沙”与“杀”、“四”与“死”、 “钟”与“终”等;而“春”与“蠢”既字形相近,又发音相同。
    上述故事和一番开场白一下子挑起了人们的兴趣,大家虽议论纷纷,但却不知找什么切入点来提问题。这时一位资深华裔谢教授,挺捧场的,站起来说道:“Dr. Ding,你干脆给我测一字吧。”本来就是轻松的娱乐,着重趣味性,并非什么学术讨论,谈不上误人子弟或误人父老,况且受过教育的人,尤其是西方人更不会信这玩意儿。但我还是有点硬着头皮说好您就来吧。谢教授在黑板上写了自己的姓。我开玩笑地说,您让我说真话还是假话。他说当然是真话。我又问您有没有什么忌讳。他说一点没有。平时我与谢教授很熟,几乎到了口无遮拦的地步,眼下也就不客气了。不过还是声明,我只从测字中谈他的过去,而避提未来,以免泄露天机。 我指着黑板上那个繁体的“谢”字假模假样地说道:从字的间架上看,它由“言”、“身”和“寸”三部分构成。这“言”字挑明谢教授是吃开口饭,也就是靠嘴皮子谋生的“教书匠”;而且他家里只有四口人,即夫人与一双儿女。“身”字上为“自”,下为“才”,是指他靠自己的努力而成才的,并且总是身体力行,与前一“言”字相合,就是言教加身教,故乃模范师表。“寸”字表示谢教授做人做事极有分寸,教学治学一丝不苟,做人有一定之规;“寸”古时有“帮助”之意,他总是乐于助人,尤其是非常关照学生;“寸”一个转义是长度上的“十分”,他可谓十分尽职;“寸”还有发展之意,所谓“得寸进尺”;“寸”还包含对时间和生命的珍惜,古人云:“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谢教授就是这样做事极有效率的学者。“身”与后一字“寸”相加意思是谢教授个子不高。大家听后顿时哄堂大笑,因为他的确就是五短身材,个头还不到1米65。我赶紧又加了一句“身”虽不高,但中国俗话说“寸有所长”,拿破仑不就个矮但却是历史的伟人吗?人们又无不捧腹。我还说到,“谢”字有三字并列,故包括很多三位一体,如谢教授做到了立言、立身和立规;再如对父母他是好儿子,对妻子是好丈夫,对儿女是好父亲等。我接着说从字义上讲,“谢”有“告知”之义,古人云:“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谢教授就是将学问告知学生的人;“谢”有“辞别”之义,因为谢教授就要辞退本校教职,到另一个大学当教务长去了;“谢”有“更替”之义,所谓新陈代谢,谢教授的主动“让贤”离去让后生可畏的年轻教员有了提升的机会;“谢”还有“消退”之义,谢教授出身于豪门望族,其父为民国元勋曾官至省主席,其母为中央党部要员,到了他这一辈,甘作平民,似乎有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叹!到了此时,我卖了关子,说“谢”还有许多玄秘与谢教授有关,这里仅是点到为止,如“谢”字中还有数字加减乘除之密等;“谢”字的谐音字虽有“泄”字,我还是不“泄”天机了。我总结说,“谢”字恐怕是所有外国人学说的第一个中国字,表达感激,就是“谢谢!”让我们感激即将离去的谢教授为本校近30年服务所作的贡献吧!在场的人一通热烈鼓掌。
    言归正题,我又继续指出,测字术是一定的文字修养和职业经验的综合。一个高明的测字先生必具有相当丰富的人文社会知识、因人而异加随机应变的本事及一定的心理学应用能力。当然,测字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迷信。有人说,这是一种信则灵、不信则不灵的东西。也有人说,测字当算是一种技巧,一种游戏,甚至是一种艺术。作为中华所特有的文化现象,测字无疑能够加深人们对汉字的理解和认识。
    中华文化中特有的字谜与测字就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应特别强调,把迷信成分强加给汉字是对中华文化精华的亵渎。然而,正如一位学者指出的:测字先生对人的观察、对人心理的揣度、以及善于将人的言行和表情同过去未来联系在一起的本领,却是足资心理学家借鉴的。这也正是不知底细者常常不免被其所惑、上当受骗的根由所在。不管怎么样,中国汉字的奥妙不容否认。
    人们意犹未尽。一位选过我的哲学课,并正在读中文课的白人学生,上来在黑板上照猫画虎地描了一个“德”字,让我测一下。我一想,这可不同测谢教授的字,因为对他的家世出身人品学问相当了解,而对这个学生几乎一无所知,仅知道他很用功,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于是我便改变策略,作了这样的解析。“德”字有五部分:左边旁“彳”有“步行”或”足下“之义,延伸开来有英文的“practice(实践)”、“behavior(行为)”、“conduct(操守)”、“deed(品行)”等意思。右上有“十”字,在中国文化中,一横表示东西,一竖表示南北,故有四方中央之义,延伸开来它有“perfection(完满)”、“overall(全面)”、“top(顶端)”以及“ten thousand things (万物)”的意思。右中有横倒的“目”字,其义为“网”或“纲”,所谓“纲举目张”,故有“embracing (囊括)”、“control (控制)“、“normality (规范)“、“yoke (束缚)”等意思;这个躺倒的“目”也有“observation (静观)”和“watching (慎视)”的含义;此外它还表示数字四,即“all around environment (四周环境)”或“all sides or directions (四面八方)”的寓意。右中还有一个“一”字,它就是“道”,为万物之源,既为“生”字之尾,又为“死”字之首,它还有一定之规之义。右下还有一个“心”字,其有“heart(内心〕”、“mind (心灵)”、“heartiness (诚意)”、“conscience (良知)”、“compassion (同情)”、“spirituality (精神性)”、“consciousness (意识〕”以及“rationality (理智)”等意思。从字义上说,“德”字除了道德伦理的主要意思外,还有“raising(升华〕”、“kindness(恩惠〕”、“law(规律〕”、“attrabutes(属性〕”、“flourishing(兴旺〕”、“beginning(始生〕”等义。
    我总结说,将上面所有描述,整合起来认识,就是“德”字的全部意义。这一通从形而上世界观到形而下生活观的解说,着实让听众过足了中国文字奥秘之瘾。
    最后一看还有时间,为避免再有人随意出字,容易丢丑,便乘人们还有兴趣,我干脆主动在黑板上写了一个“王”字,假装破译它在古汉语中的“密码”。我指出这个字的每个笔划都包括着从形而上一直到形而下的深刻涵义。孔子曰:“一贯三为王。”“王”字有三横:顶上的一横代表“天”,底下的一横代表“地”,中间的一横代表“人”。故天在上,地在下,人于二者之间。贯穿三横的那一竖,就代表人间统治者。三横加一竖所构成的整体,便象征了统治力量的全部结构与功能。“王”者乃天地人三者,即超自然、社会和自然之间的最终沟通者,故尊为天之骄子、人之寡君、地之霸主。故汉代大儒董仲舒指出:“古之造字者,三划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三者,王也。”“王”字去掉下面一横成了“干”字,而这个字在古语中与“天”同义,即所谓天干;“王”的古字型之一就是上面一个“天”字,下面加一横。“王”字摘掉上面一横成了“土”字,而“土”字又与“地”同义,所谓土地,也是江山社稷。“土地”可以延伸为“地支”,与“天干”相对。有人认为,王字缺上横的天位,是为土字。一男一女二人同心三才六合一切宇宙即称为天。土既是男女未分天地之前我们最初的宇宙,中国的文字将此土描述为盘古,盘古开天的神话即是说土能生万物。天地交泰,产生了物质的世界。这也是说,王者就是天干与地支的连接者或贯穿者。 我指出,不过也有人对中间那一横看法不同:认为生命的王字组合的中横代表水。水有不同的存在形态。即固态、液态、汽态、气态。固态时,水独立、自我、排它,这是水的保持形态;液态时,水渗透、浸蚀、中和,它既是物不可缺少的 部分,也是使物与物融合、转化的环境;汽态时,随着水的升腾,水由液化为气,这是水由实化虚的过渡形态;气态,这是水的虚无态,它弥漫了整个地球的空间。哪里虚,哪里就有气。虚则灵、实则物,水为虚无态时它就能同虚无中的灵勾通,因此,气态又称灵态。由此可见,水以他不同形态的变化,在有形和无形中循环,在虚与实之间通灵接物,由天及地、由地及天地将宇宙的意志写在了地球上,使之成为宇宙对地球的显灵工具。生命是地球的生命,生命之灵对生命之物的显灵必然也是以水为中介。由于水必须在不同的气温下才能 有不同形态的循环变化,因而水在《天年谱》中与太阳同在。 我还引经据典提到,《说文》说:“羊”,祥也。像四足、角、尾之形。汉字里最好的几个字,如美、善、祥等,都带“羊”字边,可谓占尽风光。古人把羊视为吉祥物,其中最主要的一层含义为羊是“王”的象征。“羊”字去头则成“王”字,一些梦想成王的草寇英雄常以此预示未来。《说文》中还说:“王,天下所归也。”看来,在“苍颉”造字时,过于重视帝王,离讲究人民当家作主的现代社会离得太远。也难怪,苍颉又称称皇颉或颉皇,一种传说认为他是皇帝的史官;另一种传说干脆称他为古代的帝王。相传他“首有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员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顾天地鬼神为之感动。由此可见,这位所谓造字者本身就具有“王者”的风范。也难怪,一部中国历史,就是按皇帝朝代顺序编排的历史,不少中国人依旧满脑子“皇权”和“忠君”的观念。王——权——利,人类有史以来,什么时候停止过对“王——权——利”的争夺?这种争夺一天不停止,人类就没有一天的太平。所不同的,就是文明时代的“文明”争夺法,同传统时代的传统争夺法之差别罢了。按测字术中的谐音法来说,“王”是要“亡”的,历史上的王者们再强大再辉煌再不可一世,也不过是过眼烟云,终将“灭亡”或“消亡”的。 顺便提及,古人将“王”字所作的很多文字游戏,我实在没有办法向到场的人们用英语描述出来,真盼有翻译高手指点。“王”字入谜之作数不胜数,佳作辈出。其入谜形式有会意、有象形、有借代、有离合,有短句、有长句,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最难猜恐怕是下面这个很让人绞尽脑汁的谜语,谜面是“闰十二月”,打一句宋诗。若想破谜,既要精通古文,又要活用脑筋,二者缺一不可。谜底是王安石的一句诗。他的《书湖阴先生壁》诗云:“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最后一句就是“闰十二月”的谜底。“两山”的解法要运用巧思:一“山”向左横过来,另一“山”向右横过去,然后背对背连接起来,不是一个“王”字吗?“王”字“排闼”(破门而入),不是一个“闰”字吗?至于“十二月”拼成一个“青”字,是一望而知的,没有什么巧思可言。这个谜语是从一则旧迷生发出来的。这则旧迷的谜面是:“两山相背背相连,两山相对对相连,两山相对不相连,一道文光直上天。”--打《四书》一句。谜底是“王曰叟”,出自《孟子 梁惠王》。
    会后,一位从国内来的访问学者批评道,老丁,你这里说的测字,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测字,有相术的成分在里面。那些相术家们,其实首先就是一个朴素的心理学家,为什么这样说?是因为人们每说起心理学家,总会联想到某种学术,总会以为这类人是真真正正正而八经的正统学问人,其实,民间这种朴素的心理学家多得很,所以没经训练学得如此之精,同他们的人文知识、社会经验和很强的观察判断能力有关。这倒是让人想起国内近年来兴起的一个行业,叫正名业,不知道真正应该如何叫法,姑且这么叫吧,这个行业多以小公司的形式出现,专门从事给集体或个人起名的营生。一位熟人,很相信这个,在她儿子四五岁的时候,就专门跑了大半个北京城,找到一家正名的公司,为她的儿子重新起了名,并百倍珍惜这个求来的符号!信不信这个?对于这一点上,人是一个矛盾体,多数不信,但有时好像搞得你不得不信。
    不管如何,庆幸的是,在鄙人玩测字游戏时,中国社科院古汉语专家们或北京大学古汉语教授们不在场,否则我一定会下不了台,太没面子了。
    在我看来,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与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一样,都是无所畏惧的。只有我们这样唯物中夹杂着唯心或唯心中夹杂着唯物的人,才会亦正亦偏,半醒半醉,将信将疑,一不留神中了各种“迷信”的圈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