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性凶杀的文学美

(2006-01-14 03:59:39)
标签:

女性凶杀

爱米莉的玫瑰花

不容性侵犯

杀夫

分类: 影评戏谈
    凶杀是人类文明的副产物,有欲,有妒,有惑,必有凶杀。凶杀者动机各异,或因财,或因权,或因色,或因仇。凶杀本应遵循犯罪学和法律学的鉴定,但在文学家的笔下,却显示了文学的悲剧美。男女凶杀者有着不同的悲剧效应。男性用剑杀人,女性用毒杀人,即用毒杀死那些最爱或最不爱但最近的男人,最著名的如潘金莲。男人是火,女人是水,水终能克火。一个典型故事是《爱米莉的玫瑰花》,讲述一个妇人不愿心爱的郎君远离,竟将之毒杀,置尸于榻以求长期厮守。还有一个故事,讲述一对男女决定殉情,结果女子自杀,男子却在最后一刻偷生。女魂在阴间等不到相思的人儿,便返阳,直把那男人挟至阴间。

     《易经》说:物皆有阴阳,阴阳和则物固,反之则物崩析;有阴阳交感而生情,情可使物聚,又可使物离。女性似重“近取诸身”,男性却似重“远取诸物”。也就是说,女性重身边人之情,而男性却重更远的物之利。男性凶杀多在战争、竞争和利害冲突中,为政治经济军事之求而杀戮;女性则擅杀亲近的人,丈夫、情人或丈夫的情人、情人的情人。男人为物欲而仇杀,女性则为人怨而情杀。女性的情,强烈得要男人死。对女性来说,既无能力又无必要杀那些不相干者。

     现代美国女性比其前辈更有魄力,水火交加,故生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燃烧的床榻》。据美国《洞察》杂志,美国男子入狱的数量增加了11.2%,而女子却增加了20.2%,几乎是男子的2倍。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虐待而越来越多地走向暴力反抗和犯罪,是造成妇女入狱人数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据统计,女性暴力罪犯中,有2/3是袭击家庭成员的;女性凶杀的矛头,25%以上是指向情人、配偶、前夫或男妓的。目前美国约有1000名妇女因杀害其丈夫在狱中服刑。

日本电影不容性侵犯(石井隆导演〕竟将现代日本女人的某种心理变态刻划得令人毛骨悚然:柔弱的千希露设计杀了三个轮奸又要挟她的汉子,然后将尸体冻于冰柜,但故事才刚刚开幕,她没有逃亡也没有灭尸,而从此观赏自己冻制三副肉块标本的杰作。一段时间后,有点厌倦的千希露萌生新生的念头打算出走欧洲。正在她刚关掉冰柜电源,未婚夫来了,他痛诉悔恨的衷肠,乞请宽恕。千希露感动了,于是两人激情荡漾之后,未婚夫突然闻到尸臭,继而找到化冻的尸体,惊惶失措的他看到未婚妻手中的凶器正朝自己砸来。暴风雨之夜,千希露裸露着失神地在崖边凝望,接着,纵身扑下。弱女雪恨的精巧构思,逼真细腻的写实手法,暴力指数的突显强升,这一切都让观众胆战心惊。凶器皆为垂手可得而熟视无睹的日常用品:锤子、瓶子、床单、胶带等等。在后现代的思潮下,如此生活化的凶杀渲染,很容易让称为复印猫(好莱坞的一部连环凶杀影片的片名,描绘了人们模仿犯罪的情景)的青少年们受到教唆。目前,这类日本女性以暴制暴的复仇影片大受青睐,如《 41号女囚》、《末路狂花》、《操我》等。有影评专家认为,在商业化模式的激励下,日本女性复仇电影早就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不断上演着;这样集女性凶杀、暴露,以及微弱而扭曲的女性反抗意识于一身的影片,恰是商业电影体制下的畸形儿。

 

     说《杀夫》在海峡两岸引起轰动。我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从事研究时,曾当面问过她的写作动机。1976年李昂赴美,住在白崇禧之子,教授兼作家白先勇先生加州的家中,偶尔在桌上翻到一本《春申旧闻》(陈静山著),这本小册子中记载的都是上海滩十里洋场的奇闻轶事,李昂本是作消遣,不料被其中一篇《詹周氏杀夫》吸引住了。詹周氏是个信佛的女人,其夫是屠夫,以杀猪为生,那个男人以杀猪为乐趣,还常常戏弄信佛的老婆,强迫詹周氏看他杀猪,从不杀生的詹周氏吓得闭住眼睛。但丈夫不放过她,把妻子当作取乐与施虐的工具。日久天长,詹周氏有点疯了,她趁丈夫熟睡,把他斩成8块,放在床下。不料那屋子的地板有缝,血就流到楼下二房东家中,那房东以为是猪血,也不当一回事。但她借口污血弄脏了她屋子,要赔一条猪腿,詹周氏这时已经不知所措。二房东上来敲竹杠,结果从床下拖出一条人腿。案发后,詹周氏被判了死刑,但未到枪毙日,抗战胜利了,詹周氏也不知去向。李昂说:“这段史料很有价值,我把杀夫的背景搬到了台湾鹿港,写出屠夫残忍背后的东西。”

    相比之下,女人更证明了阴柔胜刚强的道家哲理。不过,文学家常会误导人们,似乎男女之间只有战争,只有迫害,来点儿凶杀,才足以升华生活的悲情美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