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育经典解读系列

(2009-12-03 01:52:36)
标签:

萧愚

家庭教育

儿童教育

小学生

教育

分类: 策略型应试

本文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个建议”中的一篇。

这里给大家做一下节选和简单的解读。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会遇到落伍无可救药的,教师干脆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缘故。


我们不妨打个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

 

成绩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好成绩,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很好的成绩。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教师需要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不同儿童掌握知识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让每个学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潜力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学习内容、作业,还是学习时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有经验的教师应该这样做:

 

有的学生布置2、3道甚至4道应用题,有的学生只布置1道。

有的学生布置做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有的学生布置做比较简单的。

有的学生布置写作文,有的学生则布置学习文艺作品的片断。

 

在这种做法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些。儿童完成作业而得到评分时,从评分中看见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欢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与相互信任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我有一个朋友伊·格·特卡琴柯,他是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他谈到自己备课的情况时说:"我周密地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做些什么。我给所有的学生都挑选出这样的作业,使他能在作业中取得成就。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严重危险。"


让我们看看这样一堂数学课。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老师把学生分成了好几个组。

 

在第一组里,是学习最好的儿童,他们无需任何帮助就能很容易地解出任何应用题;其中还有一、两个学生能够即席口头解答。不需要做书面作业:教师刚刚读完条件,学生就举手要求回答。对这一部分学生来说,除了教学大纲规定的题目外,教师还要挑选一些超过大纲要求的习题:应当给这些学生的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并不轻松的、要求紧张地动脑的工作;有时候,需要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习题,使他不能独立地解答出来,但是教师给予的帮助只能是以稍加指点和提示为限。


第二组里是一些勤奋努力的学生,他们能很好地完成作业,是和进行一定程度的紧张的脑力劳动、探求和克服困难分不开的。教师们常说,这一部分学生是靠付出劳动和用功学习而取胜的,他们能顺利地学习,是因为他们勤奋用功和坚持不懈。

 

第三组学生,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但是对复杂的习题则有时解答不出。在他们做作业的过程中,对这些学生的帮助要有高度的教育技巧。

 

第四组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们在一节课上所能完成的作业,要比第二组、第三组学生所做的少一半到2/3。但是教师无论如何不要催促他们。

 

第五组是个别的学生,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应付中等难度的习题。教师要为他们专门另选一些题目,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这些组的学生并不是停滞不动、凝固不变的,凡是给人以成功的乐趣的脑力劳动,总是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结果的。

 

有些教师经常抱怨说,儿童在上课时调皮,做小动作……这些话总使我觉得困惑莫解。如果你们,亲爱的同事们,能够认真地思考一番,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那么上述的情况是绝不会发生的!

 

解读:

 

本文的题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实际的意思是说,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所以需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量身定做的教育。这也是橡皮筋理论所强调的。

 

本来,大众化的教育就存在着无法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问题,而应试教育令这一情况雪上加霜。因为评价老师工作的标准是有多少人考上重点,那么,老师就很容易偏向于尖子生,而对后进生采取一种放弃的态度。

 

每次接触这种后进生的父母,往往都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经历。家长绝望与期待的眼神让我芒刺在背。但是,大多情况下,我实在是无能为力。我的精力有限,能教的学生有限。所以,面对这种家庭,我更希望孩子的家长能够有一种自救、自立、自强的意识。我现在做的许多工作,实际上就是在为这种家长提供着直接或间接的帮助。

 

就像本文中所说,每个孩子实际上都是有希望的,小学甚至中学落后的学生,未必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落后。这里面的关键就是教育。

 

教育的关键之处不仅仅让孩子掌握具体的知识,同时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这段话的意思简单说就是,学习好不仅仅意味着考重点,上名牌,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暗示作用,即“我是一个好孩子”,“我被别人接受”,“我要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好人”。这种上进心往往比好成绩更重要。

 

可惜的是,很多老师对这些后进孩子采取打压、漠视的态度,这往往会让孩子们自暴自弃,心理倾向于消极。一个从智力上有无限潜力的孩子可能就此滑向了混日子的境地。

 

我诚挚希望,每个后进生的父母,要有自救、自立、自强的意识。

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孩子。你要知道,造成孩子后进的,很大程度不是孩子自身“态度”的原因,

而是孩子智力发育晚熟等生理问题,以及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些局限。

 

我看到不少家长,看到孩子成绩不好,不是从自己做起积极想办法,

而是迁怒于孩子,一会儿抱怨孩子不专心听讲,一会儿抱怨孩子学习不够努力,

一会儿抱怨孩子马虎大意,一会儿抱怨孩子缺乏上进心。

他唯独没有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扪心自问一下:你自己做得又如何?

你跟那些积极上进、勤奋自强的家长相比,做得又如何?

 

有些事情其实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互助平台里有个家长提了一个观点,

“我虽然很笨,但是,我只要比孩子领先一步就可以了。”

作为一个成人,通过每日的学习,比孩子领先那么一步很难么?

 

可我看到,很多家长宁可每天花大把时间在无聊的事情上,却舍不得花一点点时间进行学习,

孩子学习出了问题,却理直气壮责怪孩子学习态度不端与不思进取。这何其荒谬?

 

在上面的文章中我们看到,老师把孩子们分成五组。在学校现实中,很难做到这种分组。

老师一般都是一刀切的作业。这是一种非常不科学的教育。现实就是,

 

第一第二组吃不饱,第四第五组吃不消。

 

而家庭教育的一个优势,就是你只有这一个学生,你完全可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因材施教,

可以运用橡皮筋理论,循序渐进,不断让孩子体会到求知带来的乐趣。从而逐渐走上积极向上的正途。这种优势如果丧失掉,而一味去奢求学校给予孩子特殊的教育,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

 

下一步,我会继续为大家写作,也会介绍一些已有的教育经典。

而你,要做的其实很简单,每天问自己一句,今天,我领先孩子一步了么?

 

                                      萧愚 2009.12.0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