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避免作文写得空洞?

标签:
萧愚家庭教育语文作文小学生 |
分类: 策略型应试 |
注:本法适合1-2年级初学作文的孩子,帮助他们有话可说。
高年级不适用。
----------------------------------------------
秋天来了,不少老师会布置跟秋天有关的作文。怎样指导孩子写这类作文?
很多孩子写这类作文,包括画画,给人的印象是,把从书上看到的关于秋天的描写搬到作文里。有的孩子甚至直接找到作文素材的书,或者上网搜索,然后拼凑出一篇秋天的作文。
这种写作文的方式对提高孩子真实的作文能力作用有限。
我们要注意的是,语文不仅仅要教孩子语言,还要教思维。
一篇作文,不仅要看语言是不是漂亮,还要看思维是不是清晰。
下面我分别点评两篇文章:
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抬头望去,天空中不时有南飞的大雁,它们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个”字,
“呀、呀”地叫着,好像在对我们说:“我们到南方去了,明年春天再回来!”
秋天来了,树上的叶子变黄了。一阵秋风吹来,树上的叶子一片片、一阵阵飘落下来,它们有的像蝴蝶那样翩翩起舞,有的像小鸟一样展翅飞翔,还有的像舞蹈演员似的那样轻盈地旋转……地上的落叶,有的像扇子,有的像喇叭,还有的像粽子……
我来到公园里,看到穿着五顔六色裙子的菊花和披着红衬衫的枫叶,它们好像在对我说:“秋天来了,小心着凉啊!”
田野里、果园里热闹非凡。稻子熟了,一片金黄,好像是下了一场金雨,美丽极了。各种庄稼都熟了,秋风一吹,庄稼跟风一起晃动,像孩子们在摇晃身体,好玩极了。红通通的苹果、黄橙橙的梨子挂满了枝头,红通通的石榴笑开了花……
多么美丽,多么迷人的秋天呀!
这篇文章初看起来大家一定会觉得很好。但是,当你看完十篇、八篇作文,都是这种风格,充满类似语言的话,你就会觉得这篇文章空洞无物了。俗话说,第一个写姑娘的脸像苹果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材。
像下面这种句子,“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秋天来了,树上的叶子变黄了”,“红通通的苹果、黄橙橙的梨子挂满了枝头,红通通的石榴笑开了花”,”田野里热闹非凡,稻子熟了,一片金黄”。
这种句子我们随便翻开一本“作文好词好句”都能找到。孩子几乎不用动脑筋,有的孩子把这些好词好句记住了,写作文的时候凭记忆写出来。有的干脆直接往上抄。
除了写作文之外,许多孩子构思画作的时候,也会把书本上的描写直接照搬。我们看下面这幅三年级小学生的画。
这幅画几乎把那篇作文里描写的内容都画到了。
“天空中不时有南飞的大雁”,
“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红通通的苹果挂满了枝头”,
“田野里热闹非凡,稻子熟了,一片金黄”,
“地上的落叶,有的像扇子,有的像喇叭,还有的像粽子”。
之所以孩子们的作文显得空洞,很大程度是因为孩子们太依赖于书本,而没有学会自己观察,自己思考。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篇小文章。
这篇小作文就显得生动多了,充满了灵气。秘密就在于这个“找”字。
小作者不是坐在房间里想象秋天,而是亲自去找秋天。前面“动手能力究竟指的是什么”这篇文章提到,西方教育讲究亲身体验,这个“找”字,就是一种典型的亲身体验。
这篇小作文几乎没有上文中那种空洞的句子,而有许多生动的描写。像“踩上去软绵绵的”,“一屁股坐到了落叶上”,“馋得我直流口水”,“农民伯伯邀请我们吃水果”,“循着花香”。
更妙的是,这篇文章的结构匠心独具,三种感官(味觉,视觉,嗅觉),从三个角度分别深化了主题,显示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我简直不敢相信,此文的作者是二年级的小同学。
这个孩子的能力是怎么来的?我想他不是无师自通的,当然也有可能是模仿了经典的范文。现在,我们先排除模仿的因素,我们只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能不能培养出孩子的这种写作能力?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种写作文的方法,我命名为“FRC作文法”。F是Field的简写,意思是实地考察。R是Read的简写,意思是阅读,C是Compose的简写,意思是创作。还是以“秋天”这个题材为例,我们看FRC是怎么操作的。
目标
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到秋天的特质,并结合自己的阅读,写一篇题为“寻找秋天”的作文。
过程
F: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自然界里发生转折的时期,正是让孩子观察自然的好时机,因为这时候自然界正发生着迅猛地、急剧的变化...可让孩子就近观察,学校,小区,公园,甚至路上都可以,不必非要到农村和郊外。关键是学习“怎样观察”这种思维方法。如果题材是天文方面,则可以通过视频资料进行观察。
要让孩子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寻找到不平常来。这是观察力的基础。这里说的观察力不是指眼神有多好,而是指一种以观察为手段的思考习惯和思考能力。
观察之前,先跟孩子讲清楚要观察什么,怎么观察,给孩子提供下面的表格。布置任务时,要有自由观察的内容,也要有规定性的观察内容。规定性的观察有助于教孩子学会如何观察,如何思考。
这个表格只是范例,还可根据不同题目加入更丰富的内容,比如,
写动物类题目就加上动物,写城市类题目就加上交通,建筑等。
今天我出门之后,就按照这个表格观察了一下路上的情形。
现在是10月19日中午时分,观察地点是路上,
看到了柿子树结出了鲜红的果实,树叶有的黄,有的绿,地上散落的都是树叶,清洁工在忙碌着,如果能跟他聊几句就更好了,问问他的工作累不累。人们穿得衣服厚了,我也加了一层内衣。听到了大风呜呜的叫,树叶沙沙的响。感觉到了温度明显下降。
这些就是未来写作时的素材。观察完毕,下一步就是阅读。
R:阅读的部分可以发现别人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通过比较,看看人家的观察是不是更细致,看看人家的描写是不是更传神。阅读时也可以填写上面这个表格,其实这也是在帮助孩子学会分析阅读材料。通过这样一种比较,孩子就可能恍然大悟,知道为什么人家的文章会这样写。比如上面这篇小文章中,“看,听,嗅”这个思路,如果自己没有体验的话,就可能没有什么感觉。阅读时对文章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但这种分析不要流于形式,而是要让孩子真正理解写作者的思路。阅读过后,就进入了创作。
C:上面是写作的准备工作,有了上述的积累,孩子写作时就可能避免空洞,写出独特的东西来。具体写作,还可以教孩子一些技法,比如移步换景法,定点换景法,拟人法等等。更高的层次,是没有技法,进入随心所欲的艺术创作境地。具体写法是另外一个话题,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要想避免作文空洞,就不能完全依赖于书本上的内容,要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同时,可通过一些规定性的思维训练内容,帮助孩子学会观察和思考。独立写作的前提就是独立思考。
同时,我希望大家在理解这个思路的基础上,借鉴FRC法的思路,自己独创出各种因地制宜,适合孩子的方法来,以实现教育之道与教育之法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