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布捐款证明,等待李辉回国

(2009-07-03 22:29:33)
标签:

易中天

    2009年6月18日,我在《南方周末》提出了“证据确凿,立场公正,保护隐私,尊重人格”的主张,即“四原则”。6月30日,我又在《南方都市报》提出了“不问动机,不问资格,不问对象”的主张,即“三不问”。三不问,是批评的“前提原则”。四原则,是批评的“操作原则”。它们共同体现了我对批评的理想追求──自由而有序;或如6月25日我在《东方早报》所说,批评必须有,规则不能无。我质疑余秋雨,就是要证明“批评必须有”;批评李辉,则是要证明“规则不能无”。现在,我借事说理之目的,已基本达到;我要说的“理”,也有计划、有步骤地大体讲完,就等李辉先生回应了。

    其实,李辉先生目前尚未回应,原因很简单──不在国内。但是,李辉先生出国前,我们两个楚人,已通过《长江商报》表达了相互的敬意和讨论的诚意。《长江商报》的刘敏先生,也在6月12日的评论员文章中,阐述了这场辩论的公共意义。这篇文章,我附在后面,希望出以公心而关注此事的朋友都读一读。

    在此之前,还有一件事情可以做,那就是公布我的捐款证明。按道理,我是没有义务公布的。我在回答《广州日报》记者张素芹的采访时说得很清楚,要求一个人公布捐款证明,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公众人物、公开捐款、遭到合理质疑。我没有遭到合理质疑,因此我无须公布。但“捐款门”事件既已告一段落,为表示公平,我仍愿意公布如下:

捐款人:易中天。

捐款数额:人民币捌万元整。

宣布捐款时间:2008年5月13日。

捐款到账时间:2008年5月19日。

捐款方式:通过银行转账。

接收捐款单位:中国扶贫基金会。

收据号:00145935。备注:地震。

荣誉证书签发人:段应碧。

收据及荣誉证书已由山东卫视记者验看并拍照。

易、李之辩的公共意义

◇本报评论员 刘敏  2009-6-12 长江商报

 

  文怀沙事件波澜再起,易中天和李辉两位先生正为此进行一场公共辩论。这场辩论,主要呈现在报纸上,以文章及回应的形式进行。辩论中,道德批评的底线,质疑的话语方式等问题逐渐凸现。这正是易李之辩超越个人的公共意义所在。
  其一,要不要质疑文怀沙。如果有事实出入、真相被遮蔽、名实不符的情况,无论是个人还是历史,都是有必要提出疑问的。这一点,易中天和李辉存在共识。
  其二,可不可以质疑文怀沙。质疑是一种言论,言论是自由的,只要不变成实体权力的限制和打压行为,质疑当然是可以的。如果质疑无据或编造事实,而有可能成为诽谤、造谣,被质疑者可以提起诉讼。质疑者和被质疑者受到法律的同等保护。易、李二人在可不可以质疑问题上,也存在共识。
  其三,怎样质疑。这就涉及到质疑的话语方式问题,两人出现了分歧。易中天先生不反对质疑,但反对李辉“质疑的方法”,因为程序正义比实质正义重要得多。李辉回应,“没有了质疑本身的具体对象与语境,又如何单纯就其所谓方式继续深入争论和探讨下去呢?”
  的确,质疑的方法有时候比质疑的对象、质疑的结果更加重要。特别是在我们这个一向宽容“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国度,即使这个目的是无比正义的。这样的事情,几十年前在我国达到顶点,其教训相当沉痛。因此,这场辩论或利于把质疑的方式方法问题辨析清楚,这有相当的公共价值。
  其四,质疑特别是道德质疑的底线问题,是易、李二人的又一个分歧。易中天先生说的“道德飙车”,就是认为李辉的质疑已经过了“度”,逾越了底线。
  毫无疑问,道德质疑存在底线和边界。但是,这个底线是什么,边界在哪里,并不能由某个具体的机构或人一劳永逸地划定,而是社会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调适。
  李辉是否“道德飙车”,易中天“道德飙车”的批评是否也是一种“道德飙车”?不能说不重要,但比这更重要、更有价值的是,道德质疑底线问题被鲜明地提了出来,我们无可回避。道德质疑的底线,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社会的道德标准,文化传统,对道德问题的接受和容忍程度等等。
  易中天先生在最新的一篇回应中提到,他将撰写“道德批评”的四项基本原则一文。李辉本人很期待,我们也同样期待,将这一问题放在台面上讨论,对其他各种公共讨论都有所裨益。
  易、李二人的辩论还在继续,希望不要过早结束。任何一场公共辩论的目的,都不是要放倒哪个人,不是要成为自说自话,不是为占据绝对真理的你死我活的争斗,而是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从而使我们的社会有一个健康、良性的讨论氛围,使社会大众共享知识、思想和智力互动的成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