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旅美高中生谈:关于美国高中的一些基本介绍(2)

(2007-06-14 02:10:59)

旅美高中生谈

关于美国高中的一些基本介绍(2) 
文/Comecross

 

4) host family寄宿的家庭:

这个我没有发言权, 但是我听到的确很多中国孩子跟自己的家庭处的不太好,主要原因就是学习和一些习惯的冲突。我曾经看过一个朋友写,她说她跟主人说话习惯的说,I want…..(我想要。。。),而被主人觉得很不尊重,认为她应该说,may I….(我可以。。吗?)。而且她总是习惯把自己关在自己的房间里学习,主人认为她不重视家庭沟通,如同“中国人一样”只知道学习,最后她不得已搬出换地方。呵呵,但是也听过正好相反的例子,是去年这个的一个中国家庭接待了一个12年纪的交换生,家里主人抱怨的是,他怎么不再努力,不再努力点啊?可惜不是自己的小孩,不然看他来的这么晚,肯定每天压他去学习了。

记得自己出国前,曾经在国外待了很多年的一个一直很关心的我的亲人一直交代说,到了国外绝对不能娇气,很多苦自己要承担,你这个年纪去国外年高中不是去享受的,而是去奋斗的。而我跟一些同龄人因为这个博客在邮件中交流时他们总是常常羡慕我,因为我有自己的家人陪伴,没有这么多不必要的烦恼。他们说,其实最怕的就是跟亲戚住,更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而又不能吵翻脸,而亲戚偏自己的小孩又是明显能看出来的。我想我们都明白。

5) 关于summer program(暑假项目):

因为高老师的文章,很多人都在问我这个问题,他们也想参与。看过一个朋友说的,我也很赞同,越难进的,越不要钱的,往往越好。怎么选program,我觉得你先要有个方向,你喜欢什么方面,debate, science, or literature? 再根据这个来找。还有一个方法就自己心仪的大学的网站,一般都有专门的summer program这一栏,然后自己研究。不过要说的是,比如哈佛的,还有一些其他出名大学,他们提供的program被我们私下成为“burn money“,因为好进而且只是去上一些大学的课,完全可以在自己社区大学解决的课。但是如果对于从国内想来这些大学上课的学生就很不一样了,他们来美国,长的是见识,看的是眼界,一次出来虽然花了钱,可是如果从中获利,那是无穷大的意义。

不知道大家对去年高老师那篇帮我解答summer program的文章还有没有印象,当时我为要不要去宾夕法尼亚大学的summer program犹豫了很久,因为当时知道申请的时候已经晚了,草率的选了一个申请,最后虽然录取了,可是还需要家庭付一些费用,而且当时并不知道值不值得去。而高老师是力荐我去,并且很诚恳的建议,去那里不是真正去学多少知识的,而是去那里开拓视野,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的。而我现在想说,那个暑假,我认识的朋友,我们一直联系到今天,而其中最投缘的2个,他们对我帮助太大了!他们是在这里长的中国人,比我大一个年级,也就是刚毕业,而他们最后大学录取结果让我听得下巴都掉下来了:前20的大学,全部录取!最后他们有了他们自己很好的选择,并不是最好的,而是最适合他们的。说远了,回到Summer Program,在这里列出几个我当时感兴趣的program的网址,有的program有年级限制,所以要注意:

http://summeratpenn.upenn.edu/programs.asp

http://cty.jhu.edu/

http://math.stanford.edu/sumac/

http://www.mathcamp.org/

我觉得不是很有必要2年都去summer program, 而应该在10年纪的暑假都修一些课赚学分什么的,只是我是因为当时签证类别的限制, 所以不能参加社区大学的暑假课程, 所以才决定去年之行。

6) 关于申请大学:

我一直在很多很多热心人的帮助下前行,您们给了我很多,谢谢!我家人是几乎完全放手不管我的整个学习申请,看到很多博客上的家长为自己的儿女什么都想到了,觉得我们下一代真是越来越有优势了,而现在跟我同届或者下几届的交换生,很多都是国内各种英语或者其他竞赛的省级全国级的得主,远在来美之前就把自己走的每一步都策划的很周全。而我跟他们比,真的差很多很多。

我自己,一直是个探索者,只是很庆幸一直一直有很多人帮我,给我提建议,最后的结果谁也都不知道,说不在乎结果是假的,但是一路走来,长大很多,收获很多,谢谢您们!在博客上,在邮件中,跟各个年龄段的人接触,怎么跟不同的人打交道,那是我从未有过的体验。在美国,不再是那个哭了老师把你领到办公室耐心安慰你(呵呵,我以前是个常常哭鼻子的小女生),也不再是因为你成绩很拔尖,大考前每个老师都来为你“开小灶”,询问你准备如何,心情如何,把你碰在手里,走到哪里都觉得很骄傲。在美国,永远有人跟你说“不”,永远有数不清的竞争和不理解,也永远有孤单的时候,更永远有数不清的事情要自己去面对,去解决。我父母总说,我从小什么事都不太愿意跟他们说,总是自己解决到无法面对了才开口。

而如同我上篇文章引用我一个老师说的,大学不是重点,而是驿站。

想对所有一直关心帮助我的人说,我一直一直在努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