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喜迎教育的春天的到来

(2006-03-03 20:34:01)
分类: 杂文/随笔
喜迎教育的春天的到来

 
有不少家长、学生给我发电子邮件,在我的博客上留言,说是他们读高中的孩子,或者学生说他们自己,在读我的《人生设计在童年》时哭了。写书者,听说读者读了自己的书,有很大的感情冲击,无论是哭还是笑,都是应该高兴地好好庆祝一场的。如果我写的是小说,是悲剧,读者看了流眼泪,我应该很得意。但是,我写的是教育、勉志书,听说读者读得哭了,我高兴不起来,我的鼻子酸酸的,感到的只是沉重和悲哀。
 
有的孩子哭,是因为看了我的书后才意识到,他们应该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然后努力去追求。可是,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使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现在认识到了,可惜有点晚了。
 
有的学生哭,因为他们竭尽十几年的努力,或由于兴趣爱好广泛,或由于“偏科”,而不能成为“十全十美”的考试工具,尽管在我看来,他们毫无疑问的是综合素质极其高的,极为优秀的孩子。但是,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下,他们还是不能算个好学生,他们也对自己抱有很大的怀疑。
 
他们迷惘,从来没想过以后要做什么,只是一个劲儿地拼命,努力地学习、做题,但是不知道今后要做什么。他们经历十几年的努力、刻苦、勤奋,而后优秀,却不被认可,不被认为“优秀”,甚至很优秀的他们也认为自己并不优秀。十几年时间一晃过去,慨然回首,恍然醒悟之后,是懊悔,痛心,还有“阵阵揪心的痛楚”。十几年的错误路程,虽与体制有关,也源于错误的意识观念,这让他们怎么不羞愧?怎么不委屈?怎么不悲愤?!今天,他们在我的文字里,看到我对他们说,你们是极为优秀的孩子,你们不被认可,不是你们的错,是应试教育和体制的错,他们流泪了,他们发现了自己,找回了自己,他们为认识自己而感动,他们的泪中有委屈也有懊悔。
 
应试教育已经为国人怨声载道了十几年,这种教育把百千万学生培养成大致相同的、没有明显特色的“螺丝钉”和考试机器,使人难以自我塑造。它使学校身不由己地,在某种意义上起了干扰教育的作用——起了干扰自我教育和有人生目标的教育的作用。这样的教育使很多学生只做题,不“读书”,不独立、理性地思考,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读书人不读书”的很不光彩的一页。勿庸置疑,这种教育体制严重束缚学生正常健康的发展 。
 
我在美国《世界日报》的《教育专刊》发表过一篇题为《综合素质的“标准公式”》的文章,后来收录在我的书中,这篇文章介绍美国大学的录取机制和录取“标准”,文中提到,能说会道能写是素质,能打工能承受压力,能参加社会、课外活动、能写会画能打球都具有高素质,当然,具备很高的应试本领也是一种高素质。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唤醒大家的注意,人才是多样化的。非但不能“一考定终生”,也不可“以考试定终生”。
 
我曾建议中国学生根据美国顶尖大学的录取“标准”,自小设立一个较高的基础教育目标。因为美国的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都是世界超强,美国顶尖大学的录取机制是高标准的学业与综合素质相结合。虽然中美教育制度很不一样,但中国必将朝着与世界接轨的,进步的方向快速前进。我在书中预言,中国学校将向美国现行的录取机制倾斜。
 
想不到,这一天终于来到了,而且来得这么快:今天看到一则消息,复旦大学经教育部批准,率先在全国高校中进行人才多样化选拔、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全新探索和试点。这个仅在上海进行的试验,要求考生们在参加复旦命题的,为时3个小时的资格考试。然后由150人组成的专家组,对成绩排名前1200名的学生进行考察,通过面谈,确定录取学生。复旦大学今年计划在上海招生1490人,这次自主选拔将在上海录取300人,约占上海拟招收生源的20%,比例不小。据说,这种选拔方式今后可能在全国推而广之。
 
正如我所预见的,中国教育必将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庞大的传统教育体系仍然具有很大的惯性,我鼎力呼吁,在这个体系产生深入的改革之前,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应该大胆解放思想,吸收先进理念,付诸行动,切不可消极观望、等待!
 
中国学生未必天生比外国人聪明,外国学生也不一定比中国学生更有智慧。为什么能够刻苦学习,并且长久以来一直为功课所累的中国学生,没有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最具开创性的一族呢?问题就是由于他们的师长和全社会,在痛斥应试教育的同时,也在津津乐道地用陈旧的观念和思维,让他们十数年如一日地为考试而“操练”,使他们视野局限,思维拘束,能力有限。
 
新世纪的全球化竞争并不仅仅是体力、智力的竞争,更是观念的竞争。
 
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是将新观念付诸于实践,我们应该满怀感激地欢迎,并且热烈拥抱她。我很高兴,在我们微弱的声音无法改变现状的时候,照来这一革命的曙光,我们应该为之大声叫好!
 
阴郁的冬天即将过去,朋友们,让我们怀着宽容之心对待这个“新生事物”,这将是一场改变中国,改变民族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力的革命。
 
让我们以迎接自己的新生儿的心情,迎接这个期待已久的春天——这个确实让人等待得太久、太久的,教育的春天的到来!
          
 
                 草于2006年3月3日晨6时(美国中部时间)
                 修订于同日上午11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