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赢在第二起跑线上

(2006-02-23 22:39:16)
分类: 人生设计与职业规划
高燕定按:就读中国顶尖著名大学物理系二年级的吴寒同学来信说,在学校时他妈妈向他说起《人生设计在童年》一书。他放假从学校返回家中之后就开始阅读,直到把它读完,并且立即给我写来长信,接着和我有了几次电子邮件交流。
 
小吴同学当年在对专业和以后发展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在没有什么兴趣的情况下,与“很多学生一样,很糊涂地选择了物理系”,但是,他们“都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干什么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大脑一片空白,如同之前上中学的状态,没有自己的思想”。目前整天疲于忙功课的他很迷茫,“找不到出路”,“不知道在目前的状况下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他来信想得到我的指点。
 
我对他和其他大学生的建议是,要:
 
赢在第二起跑线上
 
吴寒:你好!
 
从你几次来信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伟大中国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殷切。从每个成功的孩子后面,我都可以看到他们父母的影子。请代我向他们转达我的敬意。听到你说爸爸在你小的时候,对你的培养和我对孩子一样严格,我总是激动不已。子不教,父之过!我们都能够自我感觉为称职的爸爸。你爸爸对你的严格要求,才使你有了今天的成功。
 
不要被我的“成功说”吓着。你也知道,我说过,我的成功标准是很低的,我女儿小时候,搭成了一座积木,我就说“成功”了——达到你的期望,就是成功。这就是我所说的“自我认识”意义上的成功。在每一个阶段,只要达到自我认识意义上的成功就是成功。你爸爸从小对你严格,应该是你能够考入著名大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你确实成功了!
 
达成求学目标是一个成功。但是,小弟,你还应该有下一步更重要的目标,你还应该接着往下走。
 
很多中国学生上了大学,就失去了目标,因为他们从小到大,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大学,考上了大学,还有什么可求?找工作?还远着呢。于是,上大学的同时就失去了目标!这就形成了我说的“中学大学,大学少学”的现象。这是没有职业意识的教育,没有以职业和就业为目标的教育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作为教育的一部分,考试、做题、备考,都是目前教育暂时无法回避的一部分。我觉得具备一定的“应试”能力也的确是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素质。你爸爸小时候对你的要求没有错,他对你的严格要求,才使你走到了今天这一步。但是,你自己心里一定要清楚,应付“应试”是一种什么样的过程。你也应该明白,很多的应试“知识”,“试”过以后就再也“应”用不上了。真正有用的是今后社会或即雇主所需要的东西——创造财富、产生利润的职业技能。今后走到社会上,靠什么来博得职业市场的追逐才是最重要的,这是现在,或者说早就应该开始思考的。
 
中国孩子在成长和基础教育的全过程没有进行职业意识的培养,没有被灌输过具体的职业理想是完全错误的,这是一个至今没有被正视的,必须被纠正的,巨大的传统错误。
 
许多人都说,中国学生有很大的升学压力,他们没有时间精力考虑职业和就业的问题。其实,以我的了解,中国学生虽然有很大的升学和应试压力,但是,他们并非没有任何精力考虑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就我所知,中国学生,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中学生都还是有一定的闲暇时间和空间的,只是,职业和就业的概念并没有在他们头脑里占有一定的位置,他们的头脑中还是装了很多并非升学和学习的东西。不信,你问一问,有哪个学生不知“超女”,有哪个学生不会“老鼠爱大米”?有多少学生不“通”电脑。你再看一看,最近几年开始流行的“素质教育”,使很多对素质教育没有深刻理解的家长,让孩子花很多时间、精力,努力“提高备髦帧八刂省保旱佟⒊琛⑻琛⑽涫酢⑹榉ǎ渭又种植瓜鞍嗪途喝疃愕萌热饶帜郑γβ德怠?墒俏ǘ烂挥谐槌鍪奔洌己桶镏⒆佣晕蠢吹闹耙岛途鸵嫡飧觥爸丈笫隆弊鋈险娴乃伎肌⒐婊妥鼍咛宓淖急浮?/FONT>
 
很多人对自己父母的职业毫无了解,不少学生漠视近在身边的职业准备资源。有一位去年刚到美国顶尖大学读书的学生,生长在中国发达大城市,声称从小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建筑师,她在国内上中学时很活跃,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比赛,在全国级别的竞赛获奖。来美国前后一直和我保持联系,她甚至要求专程来拜访我,寻求未来发展的咨询,我邀请她到我家中过圣诞节。
 
我对她的建议是,立即设法寻找实习的机会,无论是在校时间还是暑假,尽早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基础。我甚至当场给一位建筑师朋友挂了电话,要求帮她找实习的工作。这位朋友的一位开建筑设计所的美国朋友正需要人,现在就可以给她工作,要求是,只要会用AutoCad画图就行。可惜这位家庭拥有房地产开发公司,口口声声从小的理想就是当建筑师的学生,从来没有学过建筑师的最基本的技能——使用AutoCad。这相当于从小的人生理想是当记者,却从来没有用过文字输入软件一样。
 
我相信这不会是一个特例。
 
这并不怪她,这是整个社会观念的问题。
 
未来的竞争并不仅仅是体力、智力的竞争,而是观念的竞争,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更新观念!
 
由以上例子可见,中国中学生没有关注和考虑未来职业是观念和习惯的问题,并不都是由于时间、精力不足、教育环境和资源的问题。
 
问题出在,整个社会没有建立起教育就是为了就业——这个发展中国家应该老老实实承认的教育目的,而不是不负责任的教育家们提倡的所谓的“快乐”。
 
我接到不少读者来信,形容他们自己为没头苍蝇,来信的人,有大学名校的学生,也有北大毕业班学生的家长。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用“没头苍蝇”来形容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面对未来的茫然。实际上,到这时候,已经到了面临失业、失学的边缘了。
 
你刚上大二,已经感到了危机,有了没头苍蝇的感觉,说明你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说明已经有了危机感。这很好,说明你还是很“超前”的,这真令人高兴。
 
美国教育优秀的一面在过去几年里没有在国内得到一定的宣传,这是一个缺陷。不过,实际上,美国的教育也并不都是很先进的,准确说是很有特点的。我书中介绍的美国教育,是我所见到的先进的一面,并不是全面的,应该说是局部的。但是,可能正是这个局部,造就了美国的精英,造就了我们今日眼中的美国。这正是在发展中求生存的中国,以及向往进步的中国青年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我在书里,有意用这个局部,提醒中国教育界、广大家长和学生们的注意。
 
话说回来,你现在虽然已身在中国的顶尖名校里,可是,有学业上力不从心的感觉。这是不少人中存在的问题。能上排名第一的学校,绝对不上排名第五的,专业、职业和个人兴趣爱好,职业规划都不考虑,都在学校排名之后。只要上了好大学,什么专业都行。这种观念在国内很盛行。有位被保送北大的学生,就曾经和我讨论过上北大,学小语种的问题,那是个她从来没有想到过的语种、专业!我的感觉就像是还没见着男人的面,就要嫁给他一样!我有一位朋友的孩子,就是因为被他妈软硬兼施、连哄带骗地逼着报考清华,上了毫无兴趣的物理系,到那里才发现,天外有天,自信一落千丈,痛苦郁闷不堪,大学几年和他妈妈几乎不说话。大学一毕业,毅然弃学从商。清华留给他的只是痛,这是他的原话。
 
不过,我能够理解,对于一个中国家庭,一个奋斗了十二年的学生,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现状下,名校招牌的意义。
 
在面对都没有作好就业准备的大学生,在暂时无法判断一个人的实际能力之前,招聘单位可能还比较看重大学的招牌。不过,这是暂时的,这样的状态已经在悄悄地改变了。这个全面改变的时代即将来临!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观念的改变,人们会越来越看重个人的实际能力,也就是说,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职业技能要比大学的招牌更重要。
 
雇主对于名牌大学生的信任,早已不如20年前,正如今日顾客对于贴着金字招牌的名酒一样。
 
你的现状已经难以改变。
 
我的建议:既来之,则安之。
 
但是,你切不可睡之。
 
现在,你得想下一步了——
 
中国教育这几年有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说的当然是升学、应试的起跑线。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准妈妈们在肚子上放音乐,各种各样的早教盛行。但是,赢在了起跑线上,赢了十几年的马拉松长跑,进入大学的无数学子,却在就业准备的跑道上躺倒。他们没有意识到,职业准备更是一次必须认真对待的赛跑,可惜很多人都输在了这第二次起跑上——就业准备的起跑也是应该尽早开始的!
 
以我的观点,职业准备最好小学,至少中学,最迟上大学就一定要开始了!
 
这就是我所提倡的早期职业准备。你现在进入大学,有点晚了,但是,现在开始,总比没有任何行动好。
 
你要准备第二次起跑!切不要呆在这个起跑线上不动!
 
希望你把职业规划和上网、谈恋爱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我相信你身心发育正常,故喜欢上网,已经开始谈恋爱或者渴望开始)。
 
希望你的父母常和你唠叨就业的问题(我假定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常唠叨)。
 
物理学的就业方向是比较宽的,你爸爸和老师说得没错,物理系的人很优秀,学物理能够形成严谨的作风和缜密的思维方式,这对以后做任何事情都有好处。你在第一道起跑线上的成功已经为你打下了这个基础。
 
你要我给你指点,其实很简单,你要是能够从现在开始,把自己假想为今年毕业的大学生,像那些应届毕业的“无头苍蝇”们一样,到职业市场上去转,到招聘网上去看,认真思考,仔细研究职业信息和就业市场,为自己规划一两个职业目标,最好是能让你痴迷的那种。在大学余下的时间中,除了完成学校的功课之外,还要削尖脑袋、走后门、拉关系、想方设法,寻找与自己的就业方向密切相关的实习、实践机会(应该不是肯塔基、麦当劳和家教),切不要珍惜自己的体力和付出,更不要计较报酬,只要设法提高自己的相应素质,有意识地自学和培养一些职业技能。持续地以一个挑剔的顾客的眼光,反复自我评估自己的市场价值和被雇主聘用的足够理由,并且不断地调整自己,如能这样,你在就业这第二道起跑线上就先跑起来了,你就会在这场更为重要的人生拼搏中赢得绝对的自信和最后的胜利。
 
    预祝你
 
获得再次成功!
 
                                       高燕定
                                       2006年2月23日晨于美国
 

说明:
1.  今日凌晨4时开始磨蹭本稿,初稿完成于头昏脑涨的凌晨7点,许多地方有待修改。
2.  吴寒已将来信贴在我的一篇博文之后,为方便读者参考阅读,我将它再次贴在本文之后,他不介意使用他的实名刊登这篇来信。
 
 

亲爱的哈佛爸爸,
 
您好。
 
我是一名那种典型的中国教育下的学生。现在我已经上了大学。昨天夜里我读完了您的书(《人生设计在童年——哈佛爸爸有话说》),觉得有很多问题需要请教您。
 
我爸爸一直坚持让我出国学习,首选美国。中国学生申请外国学校主要的竞争利器估计就是优异的分数了。很不幸,我的学分绩(类似于GPA)不高。这里的学生的学分绩最高甚至能达到5.0满分,有的甚至能超过5.0(做出杰出贡献或者重要比赛获奖或者在核心刊物发表文章)。我自己也认为应该出国,毕竟我国与先进国家比起来差距悬殊,在教育方面更加明显。不想落后就要向先进者学习,但我的分数实在不好看。我会在学习上一直努力的,除此之外我还应该注意什么来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呢?
 
我的爸爸同您一样,对孩子的期望很大、要求很高。他曾经为了找到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阅读了很多书,直到现在书柜里还放着这些已经发黄的书。我爸爸当时培养我的方法可以说与您当时的做法一样严格:小的时候把我关在家里要我做题目看书,稍大一点要我学习一些其他方面的项目,如书法(最终被我抗拒了)。
                    
您知道中国教育发展程度十分落后,好学校和差学校之间的差距是难以想象的大,哪怕两所学校地理上只相距一个街区。如此,我始终面临着择校的问题。小学到初中有"小升初",初中到高中要"中考",高中到大学有一锤定音的"高考",本科到研究生还是有一锤定音的"考研"只不过多了项形同虚设的"面试"……我爸爸非常清楚的知道培养一个人是要培养综合素质,而不是考试素质。这一点爸爸曾经就对我这么说过,并且他也从来不当着我的面直接要求我的考试分数应该如何如何。只是在这样的升学制度之下,我和爸爸渐渐完全无暇顾及其他方面的事情,我们关注的就是分数。毕竟,升学是由那一次的考分所决定。
 
正如同您书中说的那样,那时人生的理想仅仅变成了能进好大学。我当时的思想是,不管怎么说,进好大学是我以后发展的必需通行证,所以目前的理想就是考上好大学。中国孩子不是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只是有三方面的失误。一方面,中国孩子的理想和抱负过于缥缈和宽泛。随便问一个孩子以后想干什么,大部分的孩子脱口而出:"我要做科学家!"什么叫科学家,我认为在任何领域"术业有专攻"者皆可为科学家。这样的回答宽泛而不具体。很少有孩子会像美国孩子那样明确而具体的说"律师"、" F-16战机飞行员"。中国孩子从来没有被灌输过具体的职业理想。
 
第二方面,中国升学采用 70年代引进的标准化考试形式,据我所知美国在 80年代初期就已经摒弃标准化考试制度。这意味着评价学生的优秀与否完全取决一锤定音的考试分数。为了尽量提高那一次考试的成功率,中国学生在美国学生疲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时疲于提高自身应试素质。在这种情况下,绝大部分中国学生根本无暇考虑什么理想或者什么奋斗方向,他们的理想就是高分高分再高分。
 
第三方面,到了该具体选择自己未来奋斗方向差不多高中毕业时,中国学生就是一个没头苍蝇。对各行业的专业完全不了解,要不就只是皮毛的感性认识,然后胡乱选个专业。这更没法谈什么理想目标了。这样就产生了您书中提到的,到美国留学的优秀中国学生竟然对自己研究的东西丝毫没有兴趣的现象。
 
看到您女儿的所有成就,我非常羡慕。一方面羡慕您女儿的优异成绩,另一方面羡慕您女儿的受教育环境。您的书中提到对一部分家长的建议,大概思想是不要过多注重考试分数方面,而要更多的关注于如何提高综合素质。就算北大、清华不要我还有哈佛、耶鲁。针对您的看法,我想发表一些我个人的看法。
 
看过您书中的描述后,我发觉中国的教育落后美国不止是一两个数量级。昨夜,当我看到您书中描写的美国中小学的课程之后,我简直惊叹了!光是选修科目就让我不敢想象!在大学二年级之前我还几乎没有选修科的概念。我的小学 =语文 +数学。我的中学= 语文+数学 +外语+ 物理+生物(按照当时的考试制度,我是学物理和生物的,所以没有化学)。这是个非常巨大的差距,中国学生在这个阶段就完全落后了。
 
接着,我从您的书里了解到,美国教学的质量还非常高,哪怕是选修科。老师都非常专业认真,甚至中学里就有大学科目可选,这点我都是闻所未闻的。也是此阶段中国学生无法享受到的。
 
再其次,您的女儿和您女儿的同学能够获得如此多的奖项荣誉让我很吃惊,美国人愿意为孩子提供如此多的机会也让我很吃惊。在中国,如果说您注意的话,这样的机会对于中国学生是非常少的。就算有同样多的机会,但是另一个问题不可忽视。那就是人口。接受锻炼、获得荣誉的名额数量差不多,但是人口数量将比于美国要翻好多倍!这将是多么困难!我那高考那年,仅江苏省考生数量 40万,现在还在逐年增加。就是这个情况。
 
美国学校招收学生都是绝对的优秀的,要的是综合素质。按中国这样的条件能够出多少个符合要求的呢?有谁能够破釜沉舟地在中国发展综合素质呢?似乎按部就班地争取高分然后上个国内的好学校对他们来说更有吸引力。
 
***在这我插入一些个人看法:现在中国大学教育问题也很大,不管是质量还是数量规模还是一些教师的负责程度,我觉得已经非常非常严重了!如我们的实验报告,与您书中您女儿的实验报告比起来,我只能说我觉得无地自容。我没有诋毁我所在大学的意思,但确实让我感觉非常不好。如果有机会,希望您到中国大学走一走。***
 
哈佛爸爸,我写这封信主要想针对我的情况向您请教一下。
我是那种到了高中目标还仅仅是考上好大学的学生。我高考的那年也就是 2004年,我考得不错,同时其他很多优秀的学生考砸了。所以我的排名就靠前了,再之后我就选择了××大学。那时,我对各个专业根本不了解,对以后发展方向更不了解。在老师和爸爸的建议下,我选择了物理系。他们给我的解释是:一、物理系人很优秀,要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二、学物理能够形成严谨的作风和缜密的思维方式,这对以后做任何事情都有好处;三、你在中学阶段物理成绩很优秀。于是,我选择了物理。至于我对物理的兴趣,可以说没什么兴趣。到了学校之后,正如您书中说的,真是天外有天!都是些基础极好、智商极高的学生。我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同时,很多学生同我一样,很糊涂地选择了物理,据说原因是南京大学物理系非常强。但是,他们都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干什么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大脑一片空白,如同之前上中学的状态,没有自己的思想。我们每天就是单调地上课然后作业,完成学习任务之后一切 OK,大脑再次空白。爸爸建议我现在多看看图书馆里的书,不管什么方面的。我觉得很有道理,但是我在系里的成绩不太好,整天疲于忙我的功课,实在提不起精神去看很多书。目前我很迷惘,不知道在目前的状况之下我应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不知道我以后想做什么职业能做什么职业。是研究人员、实验员、经理人、医生还是什么?我完全没想法。我现在找不到出路。
 
哈佛爸爸指点我一下吧。
 
吴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