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藏体验——不是风光,是人

(2007-05-09 14:14:07)
分类: 推荐阅读
 

西藏体验

                       ——不是风光,是人

 

陈劲松

 

很多去了西藏的朋友回来之后都有点神经兮兮的,仿佛自己与西藏的某一部分结了缘,用西藏文联摄影 家车刚先生的话——最起码,电视每天的天气预报,你都会关注一下拉萨。为什么?因为西藏太不同了!

——高原反应;

——烈的富含紫外线的阳光;

——蓝色的天空与低垂的白云(写到这儿的时候,抬头望了一眼雨过天晴的深圳的天空,我不知怎么教儿子,天是蓝的);

——天大幅的温差变化;

——转经、转山的藏式顶礼膜拜;

——辩经的喇嘛和中世纪的寺庙;

——雪山、耗牛、藏獒和羊群;

——成人们沧桑的脸和儿童面庞上的高原红;

——哈达、青稞酒、酥油茶和嘹亮、悠长的歌声;

……

这些当然的体验,说实在话,我有点失望。

首先,就像精心准备了一桌酒菜而客人临时爽约一样,我居然没什么高原反应;步出现代化的拉萨机场,坐在陆地巡洋舰上看着笔直的平坦的公路上,两旁高高的嫩绿的杨树,进入了充满现代化式样(只是低了)楼房的拉萨,盯着街道两旁店铺上完全由四川人开的,写着汉字的招牌,我无话可说,只能提醒自己,要转换角度来体验西藏了。现代化的大潮就这样在中国从东到西的抹平了一切地方特色,哪怕是西藏!

但西藏毕竟不同,西藏这几天,上面列出的那些也并不是没有,从拉萨到日喀则再到纳木错,这些异样的雪域高原风光还是随处可见的,但我敢肯定,你见到的都不如你在摄影作品和绘画作品中看到的那么动人心扉和震撼。

我被真正的打动全来自在西藏遇到的人。

——萨博瑞娅和保罗

见到这一对儿,我就感叹,一个美丽的故事怎么总是由美丽的人儿来叙述呢?好像不如此,就不完美了。

萨博瑞娅是一位美丽的德国盲女,保罗是一位文质彬彬的帅气的荷兰小伙子,他身体健全,这两位在西藏相识,并在创建西藏盲童学校中相爱、结婚。

他们的故事,王石在万科的王石专栏已经讲过了,这也是我们一行人——王石和万科的周慧、Jimmy、老爬,共4人,尚美佳王德源、百思勒袁昆、深圳电台洪海、北京时尚芭莎、湖南卫视这些重量级人来西藏的起因。

西藏的盲童,由于历史的原因,被老百姓认为是上辈子造了孽,基本处于流离失所的状态,谈何读书?何况,藏语连盲文也还没有。

目前,西藏盲童学校在拉萨和日喀则各有一校舍,收养盲童约50人,不收学费,管吃住,估计会有越来越多的藏民知道这个学校后会把孩子送过来。

我体验目盲,第一次是在万科东海岸由周末画报举办的为国际奥比斯眼科医生筹款的慈善拍卖会上,当时用黑眼罩蒙住双眼,然后试着按口令行走,突然感觉自己没有了光明之后,寸步难行。

萨博瑞娅,小的时候与我们一样,12岁时一场大病突然失明,而且是完全失明。她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历练啊——读完大学,参加正常人的酒店管理工作一年,实现来中国西藏的体验梦想,听到西藏盲童的故事就决然留下来,不懂中文,不懂藏语,却在干着一件突破意义的大事——将藏语盲文化!

保罗在西藏与萨博瑞娅相识,当时就许诺一旦政府批准建立盲童学校,他就来做萨女的帮手。一年后,为了这个诺言他来了,是保罗将这段艰苦卓绝的故事,演化为一首温馨的浪漫曲!

我见到这一对儿,青春和朝气扑面而来,脸上总是充满着笑,和孩子们在一起时,总是抱着,拥着,似乎在还给他们幼儿时就缺少的父母的抚摸和亲昵。

我们虽然号称来献爱心的,但是每个人全都被他们的爱心震憾,我们从这儿得到的更多。语言来描述体验永远不及现场的自己感受。我想让大家记住,中国人应该记住萨博瑞娅和保罗的名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