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房地产与经济学 |
向持有环节征税是一种进步
建设部最新的政策动向直指物业持有环节,据透露从明年开始,国家将对中大户型征收“保有税”以鼓励小户型的发展。保有税这个名称实际上就应该叫物业税,但因为目前物权法还没有通过,就叫房产保有税,实质都是向物业的持有环节征税。和谐社会中不允许你占用社会资源又不付费,物业税中规定谁占有的资源越多谁就要付越多的费。这个原则是对的。并且从我国的房地产税收政策体系本身来看,从对房地产交易环节征税过渡到向持有环节征税,这是一个大进步。在交易环节征税,事实上是阻碍交易,对老百姓其实并没有一点好处。
但是因为现在政策还没有出台细则,对于怎么收,多大面积收,收多少;是按照房价收,按照租金收,还是按评估值收,目前还都不清楚,所以很难判断这个政策会给市场带来哪些具体的影响。但有几方面问题是要进行研究判断的:
1、增加持有环节的税是不是可以降低房价?
增加物业税会不会降低房价,我们可以参照已经增加物业税的几个国家来看看。开征了物业税的国家的房价是不是就非常平稳?事实上并不是。香港、英联邦和美国都征收了物业税,而最近几年的英联邦的房价也涨的很快。税收的作用是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作用,它本身并没有对市场价值的抑制的作用。
就中国的情况来看,因为我们原先没有这个税,突然实施这个税可能在短期内对房价会产生抑制作用。但是中长期来看,市场会怎么样还是会怎么样。比如香港一直就有物业税,97年之前就有,97年的疯狂炒作跟这个无关。那么,投机或投资和什么相关呢,主要还是跟首期门槛、银行的利率和所得税相关。所以说,从长远来看,不存在物业税一征,房价就会下降的规律。
2、业主会不会把此税转嫁给租户?
事实上在香港的业主普遍地把物业税转嫁到了租客身上。这是市场自己的逻辑,是普遍情况,政策和人为的因素控制不了。租户除承担了租金还增加了税收,因此也可以这样说,政府征收物业税是从租客身上收了一笔钱。
如果物业税不收 90平方米以下的税(因为消息是建设部官员在前不久的一次90平方米设计大赛上为鼓励90平方米以下小套型住宅而宣布的,因此笔者在此推测保有税征求的标准将是90平方米以上的户型),那么是不是就会使得拥有90平方米以下户型的业主占便宜呢?而这部分人是不是就一定是中低收入者呢?从小户型项目的购买人群构成来看,未必。所以说,征收物业税到底打击了谁呢?这就有待考察,需要测试。
3、保有税征收如果以90平米为限,能不能打击投资者?
基于同样的推测,如果政府不收90平米以下户型的保有税,就等于鼓励人们购买90平米以下的房了。这将必然使得投资者向9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倾斜,那么预计9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将有可能成为投资者关注的下一个焦点。事实上目前市场上购买90平米的人也有很大一批不是自住,而将来政府又不收他们的物业税,小户型正好吸收了投资者。
许多城市里,真正自住人群的购买很大程度上集中在90平米至120平米之间,这些人是社会“夹心阶层”,他们买不起再大的房,小房又不愿意住。那么90平米征收保有税的政策一出来,这些人好不容易买了一套自住房,一边供着按揭,还要一边交着物业税。物业税将对这部分人将构成打击。因此,在细则还没有出来前,建议政府可以考虑把征收的门槛提高到120平米以上。否则,物业税最终打击的是这群白领中间阶层。
检验政策要靠市场
物业税征收其实是让所有购买住房的人,不管是租客还是业主,交一笔钱给政府。这笔钱一般来讲政府都会有所交待。比如香港的差饷估价署对这笔钱收了多少、用在那些方面都是有明确交待的。一段时间内,比如一个季度会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将一定数额的税返还纳税人。而且他们会每年或每两年评估一下税率的合理性,因为市值在变化,而且变化的非常快,如果不评估,将造成与市场相脱节的情况。对物业税的评估,几乎是英联邦估价师的核心工作。
因此大概的结论是,征收保有税比征收高的交易税好,但对此抱以太大的希望是有问题的。保有税的征收将通过具体的细则来决定对市场的影响力。我们想通过物业税解决那么多的问题,恐怕也未必能真正地解决。税就是税,它是社会公平的手段。不能通过这个税带来新的不公平。政策效果还需要市场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