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伪问题”?那些看似重大,而实际上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讨论它们会非常热烈,但一定没什么结论的问题就是。中国人还特别愿意陷入此类问题而不能自拔:80年代初潘晓的“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80年代末的姓“资”还是姓“社”;90年代“人文精神在衰落吗”;一直到现在的“寻找大智慧”。
——如果要把房地产行业中的这类问题列
出来可能就很多,比如:
——如何建造100年不落后的建筑?
——是产品重要还是营销重要?
——什么建筑风格是市场最重要的?
——中国富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房子?
——能不能建设家园而不只是房子?
——有没有不过时的概念?
——概念在产品之前还是在产品之后?
——如何建人民满意的房子?做让人民满意的名牌?
——╳╳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好还是不好?
如果要把企业管理中的这类问题列出来,可能就更多,比如:
——是企业战略重要还是战术重要?还是人力资源重要?
——是“财聚人散还是财散人聚”,还是刚好相反?
——是“先做大后做强”还是“先做强后做大”?
——是制度规范,还是灵活机动?
——“顾客、公司、员工”还是“员工、公司、顾客”?
——是“以什么为本”?
——是现有事情重要还是未来事情重要?
——什么样的员工是好员工?
……
总之,“伪问题”都特别吸引人,而且基本上是永恒的讨论主题(就像“爱情是什么”一样),是举办辩论比赛的好题目,但它也能折磨人的神经,消耗着宝贵的时间、纸张和生命。对比,小平的主张是不争论,真是大智慧。
(二)
我们经常犯的一个毛病是在讨论问题的时候,首先没有讨论一下“问题”的本身是否有问题!其实提出一个正确的问题是非常不容易的,甚至可以说,当我们明确了真正问题的时候,问题就解决一半了,这就是我理解的“路径依赖”。我们与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比,相对弱的也就在于此:为什么我们各种社科研究机构与麦肯锡和第一波士顿有这么大的差距。两股道上跑的车,牛头马嘴,怎么也不能对话。我们天天研究“人生的路呀,怎么越走越窄”这样的问题,当
然研究水平、能力、成果是怎么也不会越走越宽的。
我们发现“伪问题”泛滥的领域很有特点:一是在中国,不在外国;二是在社会科学,不在自然科学;三是在新兴的企业和产业,不在较成熟的企业和产业。似乎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伪”问题的泛滥程度与行业的国际化程度成反比;与行业的专业化程度成反比;与行业的年龄成反比;与“牛鬼蛇神”参与程度成正比。这样看来,房地产业当下正是“伪”问题横行之时。
有人说,有什么不好呢?大家都参与讨论,哪怕是“伪”问题,比如“以人为本”,真理不就是在讨论中,在各种言论中发现了吗?我颇不赞同。当然不是不赞同争论,而是对“伪”问题的讨论不仅是效率底下,关键是这种无结果的争取扰乱心绪,还降低我们的智慧,激发义气之争,与辩论赛一样比的是嘴尖舌利,抓小辫子和脑筋急转弯,显得整个行业的人员不仅是心智不成熟,还振振有辞非要显示出不想学习和进步。
(三)
怎么才能不陷入“伪”问题?当然重新界定问题是重中之重,或是给问题加上限定条件和约束目标,或是给所用的“词汇”明确定义,或是限定讨论的范围,或者干脆不要浪费时间了。
说起来容易,做这项工作难,这涉及到我们的思维传统。到目前为止,我看到的最有价值的书评是汪丁丁写的关于赵丁阳《论可能性生活》的文章(见汪丁丁《乌托邦与传统:永远的徘徊》),其中他们的哲学讨论如何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汪先生明确地指出,如果一本书想说清楚某一问题的一些“常识“,那就一定要明确:
——这个问题从何而来?
——有多少人已讨论过,他们的结论是什么?
——我提出了什么新观点,在什么基础上?
——我用什么样的知识传统、逻辑?
——我解决了什么,还有待发展的是什么?
否则别人无法对话,所有的文字就是天马行空,自说自画。
中国房地产业和中国企业之所以“伪”问题多,其中一个原因是行业的公共话语规则还没有形成,目前是发展速度迅猛的粗鲁性和发展空间辽阔的浪漫性的合作,这正好是中国式话语大放光芒的时候。而我们行业内的知识分子或者说是参与房地产问题讨论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们往往对“伪”问题津津乐道,对话语的规则视而不见,我很怀疑这样下去,我们能否成熟起来。
我们当然可以就一些“伪”问题长期思考下去,但时间会证明这是多么无意义。大梦谁先觉?要么真问题来了,要么洋鬼子来了,为时并不遥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