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眼色
(2023-03-01 01:16:22)
标签:
小孩子马云创新 |
分类: 杂谈 |
会不会看眼色标志着人的成熟程度,虽然有时候也会让人想到溜须拍马,其实就是溜须拍马纯粹贬义了看眼色的作用。难道你学会溜须拍马就能一通百通吗?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因为被拍的人不是傻子,更多可能是更聪明。聪明的领导者一眼就能看穿拍马屁的人是什么货色,如果是个不中用的下三滥,根本不会让他展开那一套。
看眼色其实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猫猫狗狗都会,何况人类。包括小孩子都是这样,只是小孩子语言能力还不到火候罢了。
学会表达一种心境、态度,乃至于价值观,人需要学习很多东西。有许多人都知道是有学问,但是就是不会表达。同样的课程,有的老师讲得好,有的老师就差强人意了。
这方面马云就讲得好,一方面是他当过老师,更重要的是肚里有货,能够成就那么大一番事业,没有一些超越大多数人的能力肯定不行。而他其实也只是说出了一部分感受,具体细节千千万,个人还得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才能感悟到。并不是听了大师的演讲就都能成为大师。何况,大师是不能复制的存在,所谓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见仁见智。除了个人修为造成的理解差异,还有表达本身的局限性。也就是文字本身的可能性。有些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这个道理。
这是很无奈的一件事。都想写出一部经典一部畅销书,结果往往是落入俗套的多。这方面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些经典当初还是被编辑废弃不用的。比如《雷雨》比如阿来的《尘埃落定》不胜枚举。由此我倒是感觉自己错失了什么,比如我曾经写出的作品,泥牛入海。之后因为不自信,那时候又在乎昂贵的邮费放弃了,也未可知,不过肯定是小概率的事情了。这就不得不说到作品要说什么的问题。中国作家大多数都非常在乎这个东西,开始我也是这样,总觉得自己积累不够,功夫不够。其实现在想来这种老是纠结于说什么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反而失去了现实的本义,本来小说就不是大说吗,大说不是还有堂堂宏论和记者们的特稿吗?这方面小说根本没有优势特别是在这个网络时代更是如此。还是古人给出答案,还是老话——寓教于乐。而我们总是教的多,乐的少,总是想给人洗脑,那怎么行呢?你的先让人乐了再考虑你所谓的意义。这个和武功高下有异曲同工的道理。花拳绣腿的一帮大师没忍住出来真的打了,结果一个个打脸,才知道不过是吹牛的多。还是老话——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一个快就可以了,小说也是这样,有人看才是起始点。
再回到开始说的表达上。人们总想找到一个很高的版本来学习,其实是做不到的。反过来说,如果真的有,那也是某个时期的巅峰,比如唐诗宋词。后来者必须推陈出新,而创新却是非常难的事情,从古至今古今中外莫不如此。这个需要学习也需要一点运气。
没有创新也得演讲,那就只能从技术层面有所作为了。比如一个教授未必比一个八级工匠知道的更多,只是教授会总结归纳,123456789一条条罗列出来就是。当然,前提是肚里也有货才行。普通人如果掌握了这种技术,上台演讲也不是做不到。比如那些搞传销的人搞直播带货人,那就是非常精通话术的人。先把气氛搞起来,至于货怎么样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