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元末明初的刘基,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说到刘伯温,知道的人可就多了。其实刘基字伯温,是同一个人。在民间故事中,他是能“前知500年,后算500年”的人物。真实的刘基没有这般神通,但也确为朱元璋的重要谋士之一。
刘基的文章写得很好。他与宋濂、高启一起,被誉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写的寓言小品到今天还有人读,予人以感慨、启发。在600多年后,自己的作品还有人读,这是一个写字人的伟大成就。
《商陵君豢“龙”》就是刘基写的一篇寓言小品。豢,音huàn,圈养的意思。在刘基的寓言作品中,这并不算是很知名的一篇。
寓言中说,有人进献了一只穿山甲给商陵君,他不说是穿山甲,而说是龙。如此神奇的动物居然被进献给自己,商陵君非常高兴。他问进献者,龙吃什么?进献者回答,龙吃蚂蚁。商陵君应该厚赏了进献者。之后,他命人将这条“龙”圈养起来,并训练它,大约是希望它能够像狗一般温顺、讨人欢喜。
有些下属还算见多识广,直接对商陵君说:这是穿山甲啊,哪里是龙呢?
商陵君怒了,命人将那些说真话的人“叉出去,打!”
商陵君并不是动物学家。否则,他就认识穿山甲了。进献者显然知道这是穿山甲,但他不说实话。如果他实话实说,那么,进献了一只穿山甲而已,不可能讨得厚赏。他说是龙,博的就是商陵君见不多识不广,且自视甚高。唯其自视甚高,进献者说得越神奇,商陵君越是会相信。龙献于庭,那是怎样的祥瑞!龙都被自己圈养了,正证明了自己英武伟大、天命所归,是何等的了不起啊。
重点已不再是那东西究竟是什么,而在于它必须是龙。如果公开承认它并不是龙,不过是一只普通的穿山甲,何以证明商陵君的英武伟大、天命所归呢?那不要说英武伟大、天命所归,甚至与普通人相比较,也不能说商陵君见多识广了。
眼见同僚说真话挨了打,大家就闭嘴不说了。一则,大家要保住自己的饭碗;二则,商君陵非要坚持错误,就让他坚持去吧,不关他人的事。
这时候,尚有一点品格的人,纵使依然为商君陵做事,混点工钱养家糊口,但至少会在这一问题上保持沉默。而品德卑下者却借此机会谄媚取宠。他们在商陵君赏玩“龙”时说,看它一会儿卷起身子,像个球似的,一会儿又灵活地伸展开,唯有真龙才如此神奇。其中的一些人知道天下的穿山甲都是如此,另一些人则什么都不懂。但无论他们中的谁,都是商陵君喜欢听什么就说什么,根本不顾其他。商陵君听了他们的话后很高兴。赏钱、封赐为“博学多识使”等等,那是少不了的。
世界上自然有真正博学多识的人。然而,许多时候,却是商陵君等人封赐特定对象为“博学多识使”后,其言谈、论说才能在某种语境中被认定为唯一的权威。名为“博学多识使”,但封赐的标准并不在于真正的博学多识,而在于是否能奉行但凡商陵君说的就是正确的原则不动摇。
这时候,恐怕还有人会对商陵君说:您看,明明是龙,为什么有人说是穿山甲呢?证明了他们居心险恶、对您不忠、妄图否认您的英武伟大以及天命所归啊;不仅要杜绝他们在公开场合否认此为真龙,而且要杜绝他们在一切场合、以任何方式造谣。由此延伸开去,在所有问题上敢说商陵君一句坏话,或赞美没有深度、效忠不够有力的人,都是居心险恶。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周密而苛酷的查侦处罚体系,务使苍鹰在天空盘旋、猎犬在地面追逐,不使一个持异议者幸免。
路人侧目的氛围,从此成为社会生活现实。
商陵君沉迷其中,久而久之,自己渐渐深信:那穿山甲绝对是真龙。又因此而平添了建立健全周密而苛酷的查侦处罚体系的种种自信。
即便穿山甲终于穿墙逃走了,“博学多识使”们也解释说,居然能穿墙而走,这是只有龙才能拥有的神奇本事啊。总之,“龙”就是龙。
商君陵痛惜于“龙”的离去,同时满怀期待地命人继续养好蚂蚁。“龙”现身既然是自己英武伟大、天命所归的祥瑞,那么,它一定会回来,以继续证明自己的英武伟大、天命所归。
不久后的一天,雨大风狂,电闪雷鸣,确有真龙现于天。商陵君以为就是自己圈养过的“龙”,忙命献上蚂蚁款待。真龙却以为商陵君献这样的食物是在羞辱自己,一怒之下,震死了商陵君。
唉,寓言中,一个人的蠢笨,一个人的蛮横,一个人的暴行,终归是自己付出代价。而现实社会的运行过程中,当一个人位高权重,他的蠢笨、蛮横、暴行一定影响至权力覆盖范围内的每一角落。一朝祸起,往往是匍匐于权势的其他人承受最沉重的代价。此为世间最无奈的事。
又及,这寓言中的真龙也残暴得很。因为商陵君进献的蚂蚁不合自己心意,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将商陵君震死了再说。不过,寓言中的情节很多不能在细微处尽皆合理,这里也不深究了。
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乡下人看世界
http://s3/mw690/001j5Qrjzy73UWP0QkW52&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