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耻者的胜利

(2007-12-03 17:29:07)
标签:

时事评论

分类: 世事评说
     李阳越发得意了。在包头市某中学“全体学生跪下给老师们磕头”事件后,李阳又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仅仅只是舆论关注罢了,未见有任何组织、部门、学校以实际行动明确地表示赞成或者反对。作为一个商人,李阳当然明白,这样一种单纯关注,正是可以大加利用的商业资源。他越发“理直气壮”地宣扬自己的冲动了,用以保持这种关注的热度。
 
    12月2日,风头正劲的李阳“驾临”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他大声问听他做“带功报告”的学生:“你们在高中学习辛苦不辛苦?”、“你们毕业班的班主任老师辛苦不辛苦?”、“那应该不应该感谢他们?”台下做了肯定回答。接下来,李阳应该问:“你们应不应该集体下跪?”但李阳绝不会这样问,人家是优秀推销员,当然知道,接着这样一问,台下很可能传不来肯定回答,可就冷了场,这场一冷,啷个卖书嘛!于是他宣布:“我现在是全国500所中学的名誉校长,我要通过我的努力,让500所中学所有的学生高三毕业时向老师跪拜。”(《北京青年报》
 
    一箭双雕啊,先强调学生们都应该感激老师,然后强调让其它500所中学的学生向老师跪拜,就等于说,跪拜是表达感激之情的唯一办法,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学生是同意要感激老师的,所以,他们就是同意,“跪拜无罪、跪拜有理”。坚决不给台下的学生机会,让他们具体表达,跪拜是否是向老师表达感激之情的唯一办法,同时坚决让学生们在语言逻辑中“下跪”。
 
    他肯定预料到,有如“让500所中学所有的学生高三毕业时向老师跪拜”这样的表述一定会引发舆论的再次关注。这年头,但凡有人愿意死抱住一条狗猛咬,就不怕引发不了舆论关注。李阳当然不会傻到真的号召“500所中学所有的学生高三毕业时向老师跪拜”,那样做,搞不好要被人当众“泼粪”。但不真正这样做,不代表他不货真价实地这样说。说而不做,在他的预料中,不会引得任何组织、部门、学校以实际行动明确地表示赞成或者反对,可以想到的是,果真如是,必然是反对者众赞成者微。而且,还能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在舆论关注中扬扬得意地表演“胜利者的趾高气扬”,如大热天里,顶着正午的阳光,穿了7、8层名贵大衣喘息在故乡的大街上,真是“人生如此,夫复何憾”!
 
    在中国,这是最熟悉不过的场景了。在公共事件面前,相关部门、相关组织、相关学校与人员往往要“退避三舍”,仿佛整件事都与自己无关似的。
 
    沉默,只有沉默,但沉默绝非不是一种态度,而往往代表了默认。否则,不会看不到有教育主管机构站出来明确地表示反对,500所学校不会依然承认李阳是本校的名誉校长,老师们不会不站出来坚决地说不。其它社会人士更不可能公开集合起来表示反对,因为,在中国,那样做属于“非法集会”。
 
    默认,让李阳拥有了更多的商业炒作空间;默认,意味着集体下跪,以及蕴含于集体下跪之中的盲从、迷信思维就是今时今日之中国,被教育管理机构、被学校、老师完全认可的教育原则。学生是不包括在内的,因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还实实在在缺乏话语权。
 
    可以想到的是,在中国,相关部门、相关组织、学校选择沉默,更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忽略,因为懒得“把事情闹大”,然而在这样一个事关教育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刻意选择忽略、选择息事宁人无疑使人感到悲哀:在这样一种教育体制、教育氛围中成长的学生,将学习到什么?如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这样通过实际行动以无比坚决、鲜明的态度表达对于李阳的支持,反而显得“诚实、勇敢”,至少让大家都明白,在这所学校之内,奉行着怎样的教育原则。能够提请后来的学生考虑,是否要报考这所学校。
 
    于是李阳越发得意了,“趾高气扬”地蔑视说数亿“网民不是‘人’,又没有名字没有脸。”,“理直气壮”地宣扬着“下跪有理”,“无比精明”地计算着自己的商业利益。
 
    这个时候,也许有人正计算着他,准备打起向“封建奴化教育宣战”的旗帜号召“远离毒品,远离李阳”,趁机推销自己的产品。可能也适时搞一搞另类,强调一下“狼性教育”,譬如要求学生们当众打一打群架、比一比凶残,推出“现代社会,赢家通吃”理论应该比李阳轰动多了。没准,以后就得流行“群狼英语”。
 
    在这样一个没有原则、不讲道德的空间里,如果你想胜出,就一定要比别人更加无耻。如要你能“勇敢地无耻、无耻、更加无耻”,你就一定是最后的胜利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