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空泛的理论沉沦于制度的陷井

(2007-08-07 15:49:27)
标签:

时事评论

分类: 世事评说

  教育部要求:明年起,全国所有公办普通高中禁止办复读班,不再招收高三复读生。下达本条禁令的结果,无非这两种(《重庆晨报》):http://news.163.com/07/0805/05/3L40H9Q20001124J.html

 

  其一:禁令归禁令,现实运作归现实运作,顶多是卖教育部一个面子,改个名字叫培优班,叫提高班等等,就像重点班不再叫重点班,而称奥赛班。或者打出教育改革的旗帜实行学分制以公开招收复读生,总之复读班一定要办。这是最现实的结果;

 

  其二:教育部的此番禁令能“破天荒”落在实处,那么,民办高中笑了,正好不惜血本将公办学校的骨干老师“挖”过去,有政策在,有名师在,就有复读的学生来,而失去骨干老师的公办学校将元气大伤。这是有渺茫希望出现的结果。真的很渺茫,因为民办高中在中国还根本不成气候,因为各级教育部门与公办学校绝不会眼看着民校单独吃这块“肥肉”。一旦有成为事实的趋势,民校马上会收到一样的“封杀令”。

 

 

  教育部真正希望出现的,应该是第三种结果,即所有考生放弃选择学校,只要有可能被学校选择,无论一本、二本、三本,还是高职高专乃至中职,即无条件接受被选择,“惶惶然”入读去也。以期打造一个理论上合理的教育体系、学校结构。但是,这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必然是一个顶天立地的“零”!

 

  亿万学子及其家长必须选择复读,必须如此执着于更著名、更高级的学校,源自一个很现实的判断:目下之中国,不同劳动者阶层之间在劳动条件、收入状况方面的近乎等级式的差距越来越触目惊心。一个公务员,一个垄断企业工作人员,一个市场化企业的生产线上忍受着超长时间工作的劳动者,一个艰苦创业并在沉重税赋枷锁下呼号的劳动者,之所以在他们之间发生近乎等级式的待遇差,真的只是劳动分工与劳动价值的不同?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一个阳光下正常的劳动岗位,一个在此劳动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劳动者,与阳光低下,另外一些工作在很普通、很平常的岗位上的公务员、公营机构工作人员等等之间的待遇差距会大到这一个程度吗?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相当部分劳动者在一定程度上被社会抛弃,生活状况不如意,主要归因于劳动岗位本身在经济上被歧视,政策上被歧视。亿万普通学子及其家长不能不走向那一架“独木桥”,虽然走过“独木桥”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能摆脱那样一种生存状况得享制度化的不公平优待,然而,不走上这一架“独木桥”,却是连一点渺茫的希望都没有了。毕竟,在这样一个时代,一张空泛的文凭确实等同于一块重量级的敲门砖。无视制度的陷井而勉力打造一个理论上合理的教育体系、学校结构,纯理论上诚然应该,却完全与社会现实相背离,就是“驱羊入虎口”、逼学子入陷井。看看那些走进中职及不太著名学校的孩子,看看他们的家长,他们的眼睛里,还抱有对未来稍微美丽一些的梦想、稍微美好一些的生活的期望吗?不是他们未曾脚踩着希望、怀抱着梦想,不是他们不会在未来诚实敬业奋斗不息,而是当他们眼看着自己远离了“独木桥”,眼看着自己必然陷入制度的陷井,他们肯定会看见陷井中那一堆又一堆枯黄、腐烂的树叶。诚如是,可奈何?

 

  尽管在允许大规模复读之时,有幸进入最著名、最高级学校的学子的整体比例其实并没有变,然而,一旦不允许大规模复读,有幸进入最著名、最高级学校的具体学子个体却要发生急剧变化,对于他们来说,整体比例变不变是没有意义的,关健只是个体的选择机会还在不在。研究失败过一次的科学家能否继续自己的研究?面试失败的求职者是否应该被取消应聘资格?为何就是高考失败了的学子不能继续拥有一次考试的机会呢?因此消耗一点公共资源不能算虚耗吧?

 

  并不是教育部独自挖出了这一口制度的陷井,教育部也没有能力独自填平这一口陷井,却不能说,教育部不是制造这一口陷井的主力军之一,不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不应该呼吁填平这一口陷井,不应该尽一已之力首先使得这一口陷井小一些、浅一些。请告诉我:什么叫做“985”大学?什么叫做“211”大学?同样是公办的中国大学,获取得到的公共财政资源何以如此不同?当歧视成为一种国家制度,当值得入读的大学因为区别对待、“上下争拜金”而越来越少,谁有权利要求中国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歧视性的安排呢?

 

  社会分工本来是不同的;每所大学都有特点;“英雄不问出处”,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道理正在所有大学整体上的发展水平不断降低,制度性歧视政策与待遇不断扩张的现实面前土崩瓦解,湖北的一些学生,已经开始大规模放弃二本大学的入读机会了,这是怎样一种无奈!

 

  如果,没有越来越公开化、制度化的经济歧视与政策歧视,阳光底下每一个劳动岗位上的劳动者,在他们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之后,都能够享受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成果,(你可曾见过,一个付出与收入完全不成比例的低端劳动者脸上也会时时刻刻荡漾起微笑?)当一个个学子、一个个劳动者实现自己平凡而美丽梦想的机会不是完全寄托在通过那一架越来越窄的“独木桥”成为享受不公平优待群体的一员上;当中国所有的公办大学头上顶起平等二字,当中国所有的大学不再是行政的附庸、纯金钱利益的拥虿,于是一所又一所优秀的、学术独立的大学能脱颖而出,中国学子与家长在入学选择上,根本不可能越来越走上极端化。

 

  教育部确实无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然而,教育部呼吁过,奔走过,以期尽快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是否采取过措施在部门权力范围之内缓和矛盾呢?我们看到的,却只是在陷井框架之内,强行架设通向陷井的封闭大道并将所有人逼入道内。譬如取消学子的复读机会,在践踏亿万学子最卑微梦想的基础上张扬一个部门的权威。尽管在现实操作层面上,因为舆论压力将过于强大,因为操作程序上的限制,教育部不太可能真正这样做,至少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做到,然而在行政权力”一股独大“的今天,如果教育部非要表现自己的颟预,却也不是不能办到的,例如超大幅度提高复读学生入读高校的分数线。而悲剧的发生,正在于隔离幸福彼岸的河边,只架设有几架小小的独木桥,忍看亿万学子涌向独木桥能过者寥寥,不架新桥、修隧道也就罢了,却一个劲儿说太挤,于是重新抓阄选择,只允许特定的一部分人有机会过桥,部分剥夺掉另一部分人靠近桥的机会,令他们坐在河边,眼见幸福彼岸而不可得、而“长叹息”,于是宣扬说:较好地解决了过桥拥堵问题,过桥人群情绪稳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