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群体、地域意识与多数人的暴政

(2007-01-21 18:36:24)
分类: 世事评说
  广州的一些网友在论坛上发贴抗议“忽悠”、“叫板”等北方方言过多出现在广州的报纸上,有超过六成回贴者表示支持。类似事件在互联网上极为普遍,一省、一市、一县乃至一镇、一乡的人往往在某个论坛抱成一团感慨家乡因为全局利益让度了多少正当权益,以至发展受阻,或者感慨本地拥有何等绵长的历史,何等淳朴善良的同乡等等,还与否定者争执得不可开交。特别当全局利益与地区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激烈冲突的时候,包括在讨论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利害得失时。
 
  多数人肯定具有地域意识,因为地域利益更加与个人利益得失与共、休戚相关,遑论在感情上,对生于斯长于斯,至少现在生活于斯的地方,谁不满怀着深情,谁不真正希望这地方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呢。在此基础上,很容易发展起浓厚的地域认同感,也就是群体、地域意识,而语言词汇、风俗习惯等等,都是维持地域认同感的标志性符号,当越来越多的北方方言出现在本地报纸上,本地人不表示反对才真正是奇怪。除非他们都不再认同广州,乃至广东了。
 
  媒体上充斥着泛泛之论,大意是在多元化的今天,要正确看待外来文化进入云云,其实悄然扭转了话题方向,因为话题的实质,并不在于应不应该多元化,而是在多元化的时代,如何注意保留地域特色,尊重群体、地域意识。
 
  群体、地域本来是不容改变的客观存在,表现在传播领域,是今天的传媒越来越具有地域性,中国如此,国际大趋势亦如此。不是说广州、广东的媒体一定要全面抵制外来语言、外来文化,事实上,日渐多元化的今天,这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只不过,在不过分排斥外来语言、文化的同时,广州、广东的媒体必须更加注重使用本地语言、扶持本地文化、传播本地人的声音。用辨证关系说话,多元化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有多元存在,多元都没了,还有多元化吗?尽管多元并存已经意味着相互竟争、相互融合,其中一些元会慢慢消亡,但同样有一些元会慢慢产生。
 
  对于这些外来词语的排斥,只是群体、地域意识在语言词汇方面的一次展示,将视角延伸至整个群体、地域意识层面,虽然它的存在常常使得某种大一统的局面、政策或具体行为面临危机,似乎破坏了团结、影响了速度,也不能忽视其更为重要的积极因素,正因为群体、地域意识存在,所有群体、个人的利益才真正有机会出现在博弈舞台上,才可能得到最起码的尊重,于是任何一个地方、一个群体、一个人的正当权益不会因为某种宏大的全局利益而变成无足轻重的枯叶被任意取舍,乃至全部捏碎。
 
  历史原因,现实原因,使得中国的中央集权体制分外强悍,集权思维更是在一些人心中成为不容有丝毫怀疑的公理天条,破坏集权本来就可以成为群体、地域意识的莫大罪责,为了整体、全局利益,地方、个人利益就应该无条件让步、无条件放弃,益处是明显的,其弊端也不容忽视,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形成多数人暴政。
 
  论群体、地域意识表现之激烈程度,广州网民要求排斥外来词汇还算不得什么,同一时间,河南学者要抱团发出“河南的声音”;上海学者甚至要求设立上海特别行政区,其共同标签就是群体、地域意识。
 
  正如坚决反对多数人暴政,我个人在很大程度上赞同群体、地域意识公开地表达出来还参与博弈并实质影响博弈过程,一方面对打起全局、整体旗号任意侵占、盘剥群体、地方利益的行为进行扼制,一方面更有利于对舍弃群体、地方利益以维护全局、整体利益的地方、群体、个人进行更适度的补偿。南水北调工程所以不能为很多网民接受,很大程度上,就是全局、整体绝对凌驾于地方、群体之上,忽略了对作出重大牺牲的地方、群体进行更适度的补偿。如湖北丹江口市,为了保证水源清洁,蒙受了重大经济损失却没有得到合理补偿。
 
  “磨刀不误砍柴工”,群体、地域意识充分释放可能影响决策及实施速度,却一劳永逸地将各种矛盾控制在了可协调范围内,反之,片面压抑群体、地域意识表面上看决策及实施速度很快,实际是点燃了各种矛盾在不同时间爆炸的导火索,是“欲速而不达”。
 
  新年伊始,但愿这可贵的群体、地域意识萌芽茁壮成长,最后成为现实社会运作体制中非常重要的纽带。也只有建立在个人、群体、地域意识允分释放并平等参与博弈基础上的集权才是真正稳固的,伤害性最小的集权。
 
  说回语言词汇方面,站在商业角度上,无论评论者怎么说,我不相信,一个外来词汇充斥版面,而不注重使用本地语言词汇,完全没有地域特征的地方媒体能受到读者的追捧,能生存、发展得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