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说,银联正在酝酿的收费有100余项,迄今成为现实的已经有20多项,不仅大大突破了消费者的“底线”,甚至连监管者也有些坐不住了。(国际在线)http://news.sina.com.cn/c/2006-07-16/02499470563s.shtml
一种怨怼在公众心中郁结,人们通过不同渠道渲泄着自己的愤怒,不能说没有引起媒体及知名人士乃至管理机构的关注,而垄断的威力竟是如此强大,足以在威慑中将关注溶解。不排除在一定时刻,关注取得局部胜利,局部胜利肯定替代不了整体上的失败,而且,胜利,兴许使得人们一时感觉到惬意,却消解不了人们心中的怨怼。
弥漫在人们心中的怨怼,便是笼罩在企业头顶的致命伤。因为怨怼决定了一个人面对商业选择机会时的选择结果。这选择就是销售额的代名词。所以商业信誉从来被企业视为生命线,罔顾商业信誉无异于自杀。
惜乎当机会摆在面前,很多人(企业)不懂得珍惜,真正要失去时,才发现无可挽救。银联及类似银联的企业如今都生活得很惬意,无论从建立完全市场经济体系的角度,打着保护民族产业旗号给予其垄断地位是否合适,对于一个企业,却真正因此得到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尽一分力量,以企业的心贴近消费者的心,在发展壮大同时留一分温情,留一分寄托,便是企业在任何恶劣环境中生存下去的法宝。
历史总是一遍遍重复,拥有特权的主体脚踩浮云升上半空,视他人为匍匐于地下的蚂蚁,展示权威、追逐暴利,浑然忘了,浮云有散去的一天;浑然忘了,经典小说《红楼梦》中,王熙凤顺风顺水时做了一个梦,一个死去的女子告诉她:姐姐啊,月亮满了以后就要缺了。
我不愿回想起以前在垄断企业工作的日子,我一次次回想起来,只因为过去种种在今日的重现。中国的棉花收购企业曾经与银联一样强势,中国的棉花收购企业用了很多类似银联今天采用的法子做过对不起中国农民的事,于是我无数次听到委屈的农民说类似的话:一旦市场开放了,死都不把棉花卖给国家指定的收购部门,无论卖到其它地方吃多大亏。卖给国家指定的收购部门就是孙子。他们这样说了,他们最终也这样做了。需要说明的是,他们卖到其它地方,基本不可能比卖给我们吃亏。曾经在中国基层地域极为风光的指定棉花企业眨眼间烟散云散。
人有一口气,人可以在经济上稍吃一点亏,但人不可能容忍长时间被人欺凌,失去做为人的尊严。银联叫嚣着所谓国际惯例,其一是惯例不等于通例;其二是忘记了最合理的垄断也必须付出代价。怨怼在人们心上郁结,入世承诺的兑现期越来越近,多少人会选择逃离呢,即便外资银行也需要收取一样的费用,恐怕很多人一样会选择逃离。其实收取的费用,落实到一个储户头上,未必有很多,如果用这一点儿钱能换来渲泄怨怼的机会,能因此寻找到失落的尊严,他们将绝然而去。正如那些卖棉花的农民已经做过的。
我希望我的预见是错误的,因为我十分真切地预见到银联的衰败死亡。“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本来是千古不变的箴言。类似国企之衰败,往往因为彻底失去了商业信誉,纵然世上最高明的管理手法也解救不了。我实在不相信,银联将生生世世在垄断的保护下挥舞自己的权杖。
我不想讨论在宏观管理层面上以垄断手法扶植民族产业是否适当;我不想讨论赋予企业垄断地位是帮了这个企业还是真正害了这个企业,我只是觉得在纯经济层面上,这些企业的前途竟是那般渺茫。如银联,如保险,如中石化等等。虽然我并不赞同唯民族企业为佳的论点,我依然不忍看到,打着中国字样的它们一个接着一个倒下。
据说,大水漫过人的胸膛,人才会感觉到难受。现在,郁结在人们心中的怨怼就是大水,已然漫向银联及类似企业的胸膛。还剩最后一点时间来挽救,如果依然沉醉于挥舞权杖,沉醉于今时今日的惬意而不思挽狂澜于即倒,大水将漫过胸膛,漫过脖子,漫过头顶,一切皆已穷尽,一切都结束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