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世事评说 |
53岁,对于一个生活还过得去的现代人,尚算年富力强,如果在长期贫困中活到这个年龄,却肯定是很老很老了,无论心理或是身理年龄亦然。所以,媒体将53岁的他称为老人是恰如其分的。
老人躺在雨中,除了裹在身上的白布,他一丝不挂。将他丢弃在苦雨中的是镇江市中医院,因为老人已经欠了医院2万多元的治疗费用,且无力偿还。院方说,他们确定老人病情已稳定。旁观者说,老人的妻子曾在他被丢弃的地方租过一间屋子,也许,医院将这里当做了老人的家。实际上,老人妻子在一个多月前突然不见了。(人民网)http://news.sohu.com/20060622/n243872663.shtml
舆论之矛会指向丢弃老人的医院,正常情况下,主管部门还会组织调查并施加处罚,医院又一次被臆断为罪大恶极的地方。
医院却未必真的罪大恶极,可以说,这家医院还算是一家相对仁道的医院,毕竟,老人欠了2万多元的医疗费用。2万多元是什么慨念,今天的大多数医院,住院都是要交押金的,押金即将用完便会下催款通知,不及时交上,押金用完则马上停药,坚持这样做,老人根本欠不下2万多元的医疗费。老人能欠下这2万多元的医疗费,得多谢医院的那一分仁善使他多接受到一段时间治疗并据院方说稳定了病情。
我们希望,医院能善始善终,完全治好老人,并在得知他的困难后完全免去医疗费用,甚至,我们希望,医院以同样的博爱对待每一位病人。这一刻,我们都不提现实国情了,虽然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以现实国情为借口逃避实质性变革或者掩盖某种罪恶。现实国情是医院必须要养活自己,并在养活自己的前提下给主管部门乃至其它政府部门交纳所谓管理费;现实国情是,医院治疗老人的所有费用,必须内部消化。区区一个医院,它的消化能力并没有多强,它也许能消化某一个特定老人的医疗费用,但对另外很多同样处在困境中的病人,它只能选择冷漠。否则,一丝不挂躺在苦雨中的终于是医院自己。
仁善博爱是有前提、有基础的,那是有一种机制,那是有一股财力支持一个机构、一个团体这样做。纵然是完全免费的慈善医院,也是因为有了正常渠道为它的慈善行为买单才可能正常运行,否则,慈善便消逝在风雨中。
这样来设想,在老人完全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前提下,如果镇江市中医院有另外渠道很顺利地得到老人所不能支付的医疗费用,医院会否冒天下之不韪将老人丢弃在苦雨中?
这样说,所谓主管部门哪里有资格调查并处罚这家医院。或者将这位老人被丢弃放大为群体事件,放大为类似遭遇的一个缩影,正是主管部门与其它政府部门的失策,乃至整个社会救助机制的缺乏导致了老人被丢弃成为必然结果。而个别被特别仁善的医疗机构免费救治的患者,却成为偶然。
避免必然结果出现的种种根本性措施,往往被有关部门以现实国情为借口遮蔽了,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很可笑的处置办法,比如由医院自己出钱设立大病救助基金等等,将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责任推卸给小小几家医院,有关方面当然知道医院做不到,也许提出这些很可笑的处置办法,只是迫于情势的应对,情势过去,应对自然消失。
如果特例只是特例,可以归罪为个体道义感的迷失;当特例其实是涉及整个社全所有群体都可能面对的共同遭遇的缩影,便不能回避整个社会救助机制的缺失与扭曲。
此前有民工病死在北京的医院里;此前有家里以抓阄方式决定同时患病的家里人中的某一个得到救治;此前有个人或者媒体刻意以公开方式挤兑部分名人非为贫困者提供解助资金不可,个中人,无一例外受窘于整个社会救助机制的缺失与扭曲,处理这种种事端,都是以一种半推半的办法混了过来,整个机制缺失与扭曲的状况并未得到改善。于是,这一位老人又被丢弃在苦雨中。
无数次悲惨遭遇便是无数根引爆对整个社会救助机制进行根本性改革的导火索,遗憾的是,曾经的无数根导火索没能引爆改革,同样,本则新闻,也将被加速度遗忘。
无论如何,这位老人还是幸运的,在媒体的关注下,他肯定能得到救治,但涉及整个社会群体的完善的救助机制确立不起来,过不了多少时候,又会有其它人被丢弃在另一场苦雨中。那时候,不知道他们能否同样幸运地被媒体关注。
老人躺在雨中,除了裹在身上的白布,他一丝不挂。将他丢弃在苦雨中的是镇江市中医院,因为老人已经欠了医院2万多元的治疗费用,且无力偿还。院方说,他们确定老人病情已稳定。旁观者说,老人的妻子曾在他被丢弃的地方租过一间屋子,也许,医院将这里当做了老人的家。实际上,老人妻子在一个多月前突然不见了。(人民网)http://news.sohu.com/20060622/n243872663.shtml
舆论之矛会指向丢弃老人的医院,正常情况下,主管部门还会组织调查并施加处罚,医院又一次被臆断为罪大恶极的地方。
医院却未必真的罪大恶极,可以说,这家医院还算是一家相对仁道的医院,毕竟,老人欠了2万多元的医疗费用。2万多元是什么慨念,今天的大多数医院,住院都是要交押金的,押金即将用完便会下催款通知,不及时交上,押金用完则马上停药,坚持这样做,老人根本欠不下2万多元的医疗费。老人能欠下这2万多元的医疗费,得多谢医院的那一分仁善使他多接受到一段时间治疗并据院方说稳定了病情。
我们希望,医院能善始善终,完全治好老人,并在得知他的困难后完全免去医疗费用,甚至,我们希望,医院以同样的博爱对待每一位病人。这一刻,我们都不提现实国情了,虽然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以现实国情为借口逃避实质性变革或者掩盖某种罪恶。现实国情是医院必须要养活自己,并在养活自己的前提下给主管部门乃至其它政府部门交纳所谓管理费;现实国情是,医院治疗老人的所有费用,必须内部消化。区区一个医院,它的消化能力并没有多强,它也许能消化某一个特定老人的医疗费用,但对另外很多同样处在困境中的病人,它只能选择冷漠。否则,一丝不挂躺在苦雨中的终于是医院自己。
仁善博爱是有前提、有基础的,那是有一种机制,那是有一股财力支持一个机构、一个团体这样做。纵然是完全免费的慈善医院,也是因为有了正常渠道为它的慈善行为买单才可能正常运行,否则,慈善便消逝在风雨中。
这样来设想,在老人完全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前提下,如果镇江市中医院有另外渠道很顺利地得到老人所不能支付的医疗费用,医院会否冒天下之不韪将老人丢弃在苦雨中?
这样说,所谓主管部门哪里有资格调查并处罚这家医院。或者将这位老人被丢弃放大为群体事件,放大为类似遭遇的一个缩影,正是主管部门与其它政府部门的失策,乃至整个社会救助机制的缺乏导致了老人被丢弃成为必然结果。而个别被特别仁善的医疗机构免费救治的患者,却成为偶然。
避免必然结果出现的种种根本性措施,往往被有关部门以现实国情为借口遮蔽了,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很可笑的处置办法,比如由医院自己出钱设立大病救助基金等等,将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责任推卸给小小几家医院,有关方面当然知道医院做不到,也许提出这些很可笑的处置办法,只是迫于情势的应对,情势过去,应对自然消失。
如果特例只是特例,可以归罪为个体道义感的迷失;当特例其实是涉及整个社全所有群体都可能面对的共同遭遇的缩影,便不能回避整个社会救助机制的缺失与扭曲。
此前有民工病死在北京的医院里;此前有家里以抓阄方式决定同时患病的家里人中的某一个得到救治;此前有个人或者媒体刻意以公开方式挤兑部分名人非为贫困者提供解助资金不可,个中人,无一例外受窘于整个社会救助机制的缺失与扭曲,处理这种种事端,都是以一种半推半的办法混了过来,整个机制缺失与扭曲的状况并未得到改善。于是,这一位老人又被丢弃在苦雨中。
无数次悲惨遭遇便是无数根引爆对整个社会救助机制进行根本性改革的导火索,遗憾的是,曾经的无数根导火索没能引爆改革,同样,本则新闻,也将被加速度遗忘。
无论如何,这位老人还是幸运的,在媒体的关注下,他肯定能得到救治,但涉及整个社会群体的完善的救助机制确立不起来,过不了多少时候,又会有其它人被丢弃在另一场苦雨中。那时候,不知道他们能否同样幸运地被媒体关注。
后一篇:“过劳”的根源及主要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