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世事评说 |
一个月的时间,已经可以让我们忘记很多事。或许,不能说是忘记,真正打动了我们的名字与故事,只是深藏在了心底,不经意地提及,一样能呼起深深的感动。
3月9日,《新快报》做了一个专题,关于白芳礼老人的,依然在质疑,为什么,这个老人没能获得2005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大奖。我还能记得,颁奖后的那些天,同样的质疑覆盖了几乎所有知名网站的网页。实话说,网民们往往并不太在意于政府机关与主流媒体的奖项。甚至,不少网友会对获奖者冷嘲热讽,记忆中唯一得到大家一致认可的大奖获得者也就是袁隆平教授而己。为什么,如此众多的网友会为一个蹬三轮车的老人争取一个在他们这个群体中口碑并不好的主流媒体的奖项呢?
我比较孤陋寡闻,此前并不太了解白芳礼老人,我寻找有关他的报道,只是想知道,一个蹬三轮车的老人为什么能同时感动那么多见多识广、见解各异的网友。
我没有流泪,但我感觉到头脑的空白与惘然。那一天,我反复看了几遍报道,无法做其它事,我有了与其它网友一样的质疑:如果说白芳礼老人没有资格拿这个奖,还有谁能拿这个奖!我甚至怀疑,央视最终获奖的人员名单,他们的职业、身体状况为什么刚好那么有代表性,是投票后的偶然巧合还是事先就安排好了这样。
我知道《新快报》的报道中不会有任何新的东西,我还是点开看了两遍,只是为了重温那一种感动。
我已经不再质疑什么了。我知道网友们为什么质疑,为什么要为老人争取这一个奖。除了这,我们确实不能为老人做任何事。但老人会在乎这个奖吗?他在乎的,只是是否能让更多的孩子背起书包进学堂。如果说他有遗憾,我想很可能就是遗憾能力有限,不能帮助更多的孩子。质疑所表现的,只是我们心中共同的感动,其意义,却是几近于无。
对于央视,最后评出一些个获奖的人物,就算是活动终了了。央视说他们最能感动中国,说说而己,感不感动还得问问我们自己。这些人中,我觉得最能感动我的就是白芳礼老人。无论他得不得奖,这种情感都不会改变。得不到这个奖,不能丝毫抹去老人留在我们内心中的光环。得不到这个奖,于老人没有任何遗憾。有一天,央视会发现,遗憾的是自己。甚至,这已经是这项冠名为感动中国的可能长时期持续下去的活动的弥补不了的污点。
总有一种感动穿透了岁月,总有一种感动留在我们心底。“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教育”,白芳礼老人肯定说不出这样的话,他只是在做,做到了再也做不动为止。他确实是需要慰籍的,但真正的慰籍,是在这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适龄孩子能背起书包;当现实困难可能逼迫他们放下书包的时候,他们一定能得到援助。
《新快报》的专题中引用了网友“珩之恋”的一首小诗,很朴素很真挚的一首诗,我冒昧引用在这里:
当我第一次听说您的故事,
我泪留满面;
当我知道您竟然没有感动中国,
我无言。
也许您并不需要别人写在纸上的赞誉,
但是老百姓把您写在了心里;
只有您让我们感到什么叫坦然,
什么叫当之无愧,
什么叫苍天动容,
什么叫大爱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