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游仙诗 |
分类: 教案和作业文章 |
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但以游仙为题材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清人朱乾《乐府正义》卷十二将早期的游仙诗分为两类:“游仙诸诗嫌九州之局促,思假道于天衢,大抵骚人才士不得志于时,藉此以写胸中之牢落,故君子有取焉。若始皇使博士为《仙真人诗》游行天下,令乐人歌之,乃其惑也。后人尤而效之,惑之惑也。诗虽工,何取哉?”朱乾认为前一类游仙诗出于屈原之《远游》,《远游》中“悲时俗之迫厄兮,将轻举而远游。”二句是此类诗之主旨。后一类起于秦代,《史记.秦始皇本记》:“三十六年,使博士为《仙真人诗》。”[(1)59页] 而到了建安时期,由于社会动乱不安,于是神仙之说盛行,游仙诗也大量产生,如曹操.曹植的创作,正始时期的阮籍.嵇康也写了大量关于神仙.隐居之作,促进了游仙诗的发展。西晋诗人郭璞的游仙诗文采富艳.文字华美,奠定了游仙诗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游仙诗
建安时代,曹氏父子占据着文坛的领导地位。曹操的古直悲凉,曹植的文才气骨兼备,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他们的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曹操的诗歌表现了他对现实的极大关注和自己的伟大政治劳资和抱负,然而他的思想中也同样有着幻求长生.追慕神仙的一面。如《陌上桑》.《精列》.《秋湖行》等诗篇。曹植是三曹中才气最高的,他所写的游仙诗表现的是他内心的愁苦和寻求心灵的解脱。《远游篇》.《五游咏》.《游仙诗》.《仙人篇》是其代表。正史时期的阮籍.嵇康因生处乱世.政治不得意,通过诗作来抒发内心的苦闷.孤独的情绪。阮籍的《咏怀诗》. 嵇康的《游仙诗》。在游仙诗的创作中,郭璞的成就是不容小觑的,其所写的《游仙诗》14首借游仙下其坎檀之怀,文才富艳。钟嵘《诗品》说其为“辞多慷慨,乖远玄宗。”“坎檀咏怀”[(2)60页],代表了游仙诗的发展。
在曹操现存的20多首诗中,有一些以歌咏神仙为内容的游仙之作,这类诗在内容上和艺术上都不足取,但就其数量来说,在他的现存诗歌中还占不小的比重。神仙长生的思想,在秦汉时代十分流行,一些杰出的封建统治者如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沉溺于这种虚诞邪说之中而做出了许多愚蠢的行动。曹操也曾把当时一些宣扬神仙长生的为职业的方士如甘始.左慈之流招致身边。从曹操的游仙诗中看,他继承了以求仙为主旨的游仙诗。对神仙世界.长生不老的向往。如他在《精列》中说:“愿缡龙之驾,思想昆仑居……志意在蓬莱。”对传说中的神仙世界寄托着幻想。在《秋湖行.愿登泰华山》中说:“存亡有命,虑之为蚩,”[(3)26页] 另一首《陌上桑》则是写他遨游太空,与神仙交游,受神仙秘道的事,反映了其思想中幻求长生.追慕神仙的一面。诗中这样写到:“驾虹霓,乘赤云……受要秘道……绝人事,游浑元……寿如难山不忘衍。”[(4)18页—19页] 写出了一个“一世之雄”的消极思想,与其奋发有为.积极进取.追求人生理想和伟大的政治抱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三曹诗歌中成就最高的是曹植,他侍才任性,嗜酒放纵。但在现实中他处处碰壁,深感时光的流逝,功业无成,幻想在神仙世界中得到解脱。[(5)34页]因此他创作了大量的游仙诗。尽管如此,但他并不完全迷信神仙,从他早期的《辩道论》中可以看到,曹植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他认为所谓“神仙之书,道家之言”都是“虚妄甚矣”的邪说。《赠白马王彪》中说:“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仙列,松子久吾欺。“对神仙也有怀疑的态度,而他之所以还写游仙诗,是因其后期生活毫无自由,政治上看不到出路,思想上感到压抑而无法解脱,于是就只有通过幻想,到另一个世界去寻求自由和解脱,借升天凌云来发泄苦闷。[(6)52页]《仙人篇》通过对与仙人同游的描写,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不品和激愤。他遨游天地之间,深感人世间的局促窄小,四海之大,九州之广,却无可托足,而仙人却翱翔云凌,逍遥八荒,无句无束,任意行游。他羡慕仙人的优游同得和快乐自由,反映出作者深重的政治苦闷。[(7)194页]不襟发出“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知?”的感叹。《游仙诗》“……意欲奋六翔排雾陵紫虚。蝉蜕同松乔。翻迹登鼎湖……”[(8)219页] 则是借神仙之事抒发自己的愁苦情怀,感伤人世不永,多忧少欢,认为只有成仙遨游,摆脱尘世,才能消除人生苦闷。 [(9)218页] 另一首《远游篇》是作者借言游仙以抒发自己内心愤世嫉俗的忧愤之情。诗中“昆仑本吾宅,九州非我家”“齐年于天地,万乘安足多”,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蔑视。[(10)233页] 诗中所描绘的神仙境界,皆明净.高洁,实际上是诗人理想世界的象征,也是其优生之心,优患之词。[(11)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