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很喜欢徕卡这个品牌,我喜欢徕卡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它的传统和复古的旁轴相机设计,而是它的镜头,这让我想起了保时捷,我喜欢保时捷纯正的后置后驱的操控感,喜欢德国跑味却难以接受几十年不变地把甲壳虫踩瘪后得到的911经典造型。徕卡的镜头堪称世界上最完美的135镜头,在若干年前测试的全球最好的5支分辨率135镜头中,有4支是徕卡生产的。更重要的是,徕卡率先定义了24x36mm的胶卷规格,这个规格对不知道胶片为何物的90后们的正确表述叫“全画幅”。
(这部X1退税后的价格是1400欧元。2010年3月31日购于法兰克福Leica
Galerie。)

X1自动对焦反应比较快,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应该对徕卡的这个行为鼓励一下,因为大部分徕卡相机是手动对焦的。其实我更喜欢手动的M9,最新的M9全画幅旁轴取景相机,也一样没有自动对焦功能。就纯影像而言,手动对焦镜头可以让对焦更加精确,手动对焦在强迫你用心拍而不是拍着玩,有那么一点点职业摄影师的虚荣感,因为专业电影拍摄领域,自动对焦根本就没有立足之地。和“对焦基本靠扭”的M9不同,X1其操作基本定理是:变焦基本靠走,虚化基本靠抖,对焦不用靠扭。徕卡镜头让你的图像色调变得很独特,似乎你也就很独特,和擅长数据的日式相机比,徕卡数码系列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哲学问题。

X1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微距模式最近只有30CM,太远了,一点也不微距。23万色液晶显示屏,非常落伍,哪怕46万色都成啊,对于92万色都快普及了的今天实在有点异类!无防抖功能,无论光学或电子的都没有。机身还是有一点点塑料感。
(以下为X1试机样片,原片,室内或室外自然光源,没用任何辅助灯,不做任何后期。)



不可更换的Elmarit24mm f/2.8
ASPH.镜头似乎有些局限,换算后只有36mm,似乎感觉不够广角,不过这款定焦头在M系列中就有一款参数几乎一样的手动镜头,镜头的售价接近两万元,值不值看你的心态了,另外比全画幅稍小的感光元件尺寸能让照片萃取徕卡镜头最佳成像区域,36mm某种形态下完全可以当更广角的标头来“一镜走天下”,这只镜头很容易控制垂直方向上的汇聚线,有着与众不同的扎实的透视效果。全开光圈情况下的反差和细节表现力不错,稍微收缩1-1.5级光圈达到最佳成像质量,这是一只用于纪实摄影/建筑摄影的理想镜头以及人像摄影的另类镜头。

随着感光元件的日益灵敏,象差和畸变越来越明显,徕卡镜头的优质几乎通吃胶片机和数码机,这让徕卡在从传统到数码的转变中一直处于有利的位置。
光圈和快门可以在顶部的转盘上调整,很机械的感觉。
内置的闪灯位于机身左侧,采取弹出式设计,圆形的外观比较复古,这个隐藏式闪光灯甚至可以选择后帘同步曝光,在夜景拍摄时非常出效果。

X1的像素是1220万像素,对于这么大的感光COMS,像素不高,但感光宽容度更强大,从根本保证了照片噪点的降低和更广的动态范围、更准确的色彩定义,这些都是ASPH的优势。

徕卡X1终于脱离了松下的外观设计,这是一台可以单手操作的机器,但加了手柄会让机器的人体工程做的稍微好些。


光学取景器可以储存在背带的小包内,非常棒的设计。

皮套、手柄需要另购。(备注:X1相机照片为GRDIII所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