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
(2010-01-29 12:10:29)
标签:
杂谈 |
从小时候到现在,国外名著我看得比较少,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我觉得大部分外文名著在中文翻译的表述上基本没有阅读快感,没有酣畅淋漓的感觉,我是一个很懒的人,我无法强迫自己看一本没有阅读兴趣的书,很多时候就放弃了。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个例外,在读大学时看过几遍,那时候我的周围刚刚流行“垮掉的一代”,我的同学们就经常因“垮掉的一代”而愤青成了“垮掉的一代”。虽然我认为《麦田里的守望者》省略两个字译成《麦田守望者》会更爽快一些,虽然我认为我看过的几个版本同样没有什么翻译文采(大约已经有七八种中译本),但这部小说实在让人耳目一新,有着童话心境的塞林格眼中的世界太真实了,一种毫不妥协毫不叛逆的真实,用现在小叛逆者的话讲叫“不装逼”,以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需要呈现的东西根本不需要太多的文字粉饰,对于一部成长小说,塞林格对青春有着直接、爽快和狠的描述,这无疑是非常过瘾的,这种价值观和“垮掉的一代”是两码事,它完全没有“垮掉的一代”的为赋新词强说愁。
塞林格的世界观,是永远长不大的世界观,不同于地球上任何国家的教育模式,它是一种反英雄主义,现在,美国街头玩Hip-Hop的年轻人还是反戴着帽子,那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扮。
塞林格或许不应该称作文学大师,因为他的代表作只有《麦田里的守望者》,虽然这部作品影响了整两代美国人。他后期选择了隐居,也没什么作品,入禅也好江郎才尽也罢,这些对他已经无所谓了,后来,塞林格老了,可贵的是他始终没有成为面目可憎的父母,怒吼着教育下一代。
不成熟的人会为了崇高的理想去死,成熟的人为了崇高的理想卑微地活着。
……
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边的孩子,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跑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儿,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