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日子淘到一部相机,80年代的佳能F1,黑色全金属,有着旁轴相机薄而纤巧的机身,简约、锋利,关键时候可以当武器也可以防身,机身的卷片马达曾经为一名战地记者挡住了一颗射向他的子弹。这是一部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限量版,背面机身编号是LA+四位数,产量不超过1万部。差不多95新的成色让我觉得可遇不可求,就下手了,打折后约4800元人民币。
我喜欢淘,我理解的“淘”,目的只是手段,过程才是目的。在东京淘相机相对容易些,也有很多乐趣,一般被称作“二手相机店”的店铺,成色均在8、9成新以上,几乎是真正的二手,至于那些三手四手品相差的旧机器,则被统统打入跳蚤市场,统称为旧货了。
我淘的这家店主营尼康,佳能也不少,出售的大部分镜头都很新,同型号常常难以区分成色。店主拿了2只200mm/f4的定焦给我挑,成色都有9成,挑了半天我没有看出区别,但标价却是一只比另一只少了1000日元(人民币63),我问店家,回答是:贱的比贵的镜头里面多了3粒灰尘。
我选了贱的,价格合人民币478元。
关于F1
1971年问世的F1是佳能首次尝试制造专业机身的力作,当时的专业机概念是技术新、附件多、耐用、可靠和不用塑料。佳能在F1设计中大胆使用了独立模块化设计,系统庞大,包括取景器系统、对焦屏系统、卷片马达系统、专用闪光摄影系统、后背系统、微距/翻拍系统、遥控操作系统等,加上同时推出的FD卡口镜头群,整个系统附件多达200余种,极富专业性和娱乐性,比如今的iPod的附件还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