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机会,有幸和马未都先生一起参观他创办的中国一家私立博物观——观复博物馆。马先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造诣极深,又是古董行的名鉴赏家,和他聊天,受益非浅。
博物馆里的其中一个展室有很多宋朝的物件,比如木头的靠枕,上面还刻了字。从一个靠枕上的一段宋词,马先生生出很多感慨:
宋词里面,有60%是描写离别的。在那个时候,离别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比如儿子或者丈夫去科举,一个来回就可能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期间的书信,因为通讯不发达,也要几个月时间,亲人一走,真的就是“杳无音信”。所以,人们不堪忍受离别,借用各种艺术形式来抒发离别之痛,连靠枕都是思念之情。
现在呢?
现在离别大概是最轻的一种痛。通讯和交通实在是太发达了,发达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用各种通讯方式密切联络。几年不见的朋友很可能一点都不陌生,因为随时可以在MSN上见面打招呼,还有可视电话、手机短信等等。所以人们对距离和空间以及时间的概念都淡漠了。
马先生说,比如说今天我们的晚饭,三点的时候你还在上海,六点的时候你已经坐在了我的餐桌上,吃完聊完你还可以赶晚班机再回上海。“千里之外”的距离对于飞机来说不过两个小时,所以我们都不会想,哎呀,下一次见面是什么时候,何况还可以随时打电话——对现代人来说,离别和相聚一样地容易。
所以人们不再感伤离别。
所以文学家们再也写不出那么动人的宋词。
所以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因为科学的发达,到底是近乎了还是疏远了?
说到这里,大家都非常地感慨,有人就说起手机,几乎每个人,对手机都是又恨又爱。我最恨我想找谁说话谈事的时候,他的手机没人接、不在服务区,或者是冷冰冰的留言;但是自己也经常会有那种时候,想把手机关掉,自己清净一会儿;可一旦手机真丢了,马上会陷入惊惶状态……
其实不希望像旧时离别,痛到像生离死别;但是还是羡慕旧时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更细腻和更丰富。不像今天人们只是发个短信说:
“登机了”或者“刚落地” J!
PS,这张照片,是无意中朋友抓拍到的,是在Coco Chanel女士巴黎康朋街18号的老公寓里,Coco女士的书房真是很漂亮J!在上个世纪一个时髦女人的老公寓里,拿着V3接电话,现在看起来感觉真是很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