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 1: 今年的4月29日大山子国际艺术节开幕, 798艺术区已经被纳入北京的创意产业园中。作为一个以自发聚集形成的创意园区,您觉得798的优势在哪里?
My Answer: 798的优势在于它是从事创作产业的人自由结合形成的,不是规划出来的。不知道这是不是能维持。好像大家对规划798越来越感兴趣。
Question 2: 798这样的地方被政府纳入创业产业园当中,您觉得对于身处其中的艺术家来说,会不会受到影响?更多地给他们带来的是创作上的便利还是使创作趋于功利化?
My Answer: 政府对所谓“创意产业园”有说法,但是没有具体政策,比如政府将采取哪些措施扶植创意产业,是减免税?还是提供培训?是提供低价经营场所,还是提供补助?总而言之,没有具体政策的发布,很难说当“园区”是好事还是坏事,对于在798里面的人来讲可能这不是个事儿。
Question 3: 目前,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已经形成10大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8大新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正在规划建设中。面对在北京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的产业园区,您觉得若干年后,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你担忧么,担忧在哪里?您欣喜么?为什么欣喜?
My Answer: 反正一百多个小年轻,住在北京郊区有罗马柱的建筑物里面,一天三顿方便面,抱着电脑画动漫把眼睛都快画瞎了,这不是我脑子里的创意产业。
Question: 在上海,从1998年陈逸飞工作室进入田子坊,1999年建筑设计师刘继东在四行仓库开设设计事务所,还是到今天上海开始整合资源打造不同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在这8年探索实践中,上海也是走过了一个从自发探索、引导支持到主动出击打造这样一个历程,并最终在全国率先打响了文化创意产业这样一个金字招牌。一个艺术家进入仓库本身不稀奇,几十个艺术家聚集在一起我们好奇,但是发现这些艺术家聚在一起并最终把它开辟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创意。如果说,田子坊、m50、四行仓库是自发形成的文化人聚集区,在基本成型后,上海市政府开始有意识的支持与扶持,那么上海时尚园、文化传媒园则是主动引导的结果。您觉得作为文化创意的园区,政府引导的意义在哪里?
My Answer: 政府首先要搞清楚创意产业是靠人的脑子,不是资金,土地,权力所能代替的。开发再多的园区,投资再多的人民币,批再大的土地,封无数的官职,没有真正做创作的人,什么也干不成。
Question: 在中国,上海和北京是两个职能、个性大不相同的城市。在您眼中,这两个城市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园区建设的理念和形态上有什么异同呢?这些不同,您觉得是来自于两个城市不同的职能定位呢,还是由于南北方文化以及人群个性的差异,或者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My Answer: 只有白痴才会把创意作为地域概念去理解,好的创作是最有人性的,不要说北京、上海,就是整个地球都会为之感动。
Question: 您在国外的经历也非常地丰富,从您的书和博客上都可以体会的到。那么在英国的伦敦、美国的纽约、法国的巴黎……在这些地方,他们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否也以园区的模式展开?
My Answer: “园区”绝对属于中国人的创意,建议注册一下。
Question:
国外的创意产业园区和国内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您能举个
My Answer:没例子,说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