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警惕“798”的非艺术

(2008-11-27 12:52:55)
标签:

798

艺术

星光百货

文化

分类: 任逍遥

    呕吐作为生理反应,其发生的病理条件无法道明,不过日常经验可以确定的是,非美好的事物、环境(包括声音)往往是根本诱因,但偶然的反向事实又常常模糊了这一判断。某天我参观某豪宅,设计是我偏好的那种“去设计化”,单品用具也均是上等货色,正当我转身离去时,忽然发现大厅中的钢琴架上放在一盆鲜花,颜色鲜艳而饱满,不免引我抽身前瞻。塑料花引发呕吐想必也并非我的特异功能,此等“中国式美好”实在消化不得,西方人的生活中塑料花从来没有位置,因为它们不是用来欺骗自己的情感的,更不用说要公开麻痹访客的眼神了。

   塑料花以其廉价的美好而得以在中国存活,它的影响力如果仅仅限于装饰功能也便罢了,它委实构成了一种伪文化,一种泡沫化的想象,一种缺乏诚意而充满功利的价值观。现代人的荒诞生活场景在此基础上羽化而成。

   北京“798艺术区”正弥漫着值得警惕的塑料花的气味,事关浪漫与想象的一切事务皆争先恐后地与这个招牌发生肉身关系。今年,北京国际时装节无法免俗地将部分秀场开到这里。当观众们过节般地涌入“梁子时装发布会”并将掌声毫不吝啬地献给这位低调、平和的女设计师的时候,一般本可以圆满起来。那天我与友人们群情激动看完“梁子时装发布会”后去了一家咖啡馆,里面人头攒动,锦衣华服;窗外大小明星、模特们昂然走过,游人或观众们在充满符号和标签的画廊里盲流般逡巡,如同烦躁不安地翻阅着每天的日报;寒暄、拥抱成为街头上时髦的行为,文明似乎重归故里;海报语言一律放大了那些不确定的承诺,艺术成为小数点后面的省略号。

   当画廊渐入寒冬而咖啡馆与餐厅兴致勃勃的时候,“798”的真正功能就开始悬空——塑料花,成为它不自觉存在的方式。“艺术中任何有趣的事物就在开头发生,一旦错过起始,你已身在终结”,英国艺术史家约翰••伯格曾悲伤地如此评说。“798”的价值本该在于那些探索着的画家以及他们的作品,正如鲜花的价值在于其鲜活的生命力。

   荒诞的自然并非“798”本身,正如北京的另一个时尚阵地——星光天地不应受到诟病,尽管它也在被塑料花的气息所包围。人们何以热衷于塑料花?外表斑斓夺目,价格低廉,维护费等于零。塑料花的购买者深知观者对它本能上的讨厌,但若维持一个特定的距离,观者就不容易发生其中的差距,进而可以享受等值于鲜花的美好感受,这种自欺与欺人的心理正绽放在一场不绝的奢侈品的仿造浪潮中。

    塑料花不独是中国制造的,也不独专供中国人消费。事实上,19世纪中期的法国早就出现过类似遭际。凡勃伦在其《有闲阶级论》中做了入骨三分的描述:“普通产品由于符合大多数人的经济能力,所以在消费时分不出档次。”人们通过炫耀式消费表明拥有的特定的社会地位,购买品牌甚或仿制品就可以直接彰显这一点。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塑料花或仿制品显然是最经济的,而且塑料花的消费远比鲜花容易上瘾(成本与收益比较),年深日久,人们对鲜花的淡薄会改写鲜花对于审美的意义,博弈论的说法是“劣币驱逐良币”,塑料花所可能产生的任何美好(现在它被集束成一个极度蛊惑人心的语汇——中国式美好)都是在根本上反动的,不但应该彻底丢掉,简直连动它的念头都不该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