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aol泄密事件美国在线中国玩偶中国会 |
(此图为文中涉及到的“中国收养网”的内容)
背景:《100名美国人网上搜索行为分析》一书通过对美国在线(AOL)泄露65.8万名用户在2005年3月1日至6月1日期间进行的2000万次网络搜索内容为基础,从搜索行为的角度分析了当代美国人的生活状况。
l
有1827个搜索结果。排在搜索结果前面的是台湾的制造商,后面也出现了阿里巴巴网上的竞价信息,有家宁波的厂子在上面报了FOB(离岸价)价格。浙江一直以生产塑料、铝制品而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而著称。浴帽当然不在话下。美国人勤洗澡是肯定的,但是浴帽用量过大,就让人担心勤于洗头是否是一种病?
2、“中国学生成绩高于美国学生”
那个查询此条信息的美国人一直很苦恼:“为什么中国学生总是能得A,而
他的孩子只能得到B?”这种定义非常清楚的关键词查询并没有带来对位的信息,大多不直接:“国际对比”、“亚裔美国学生的数学”、“与亚洲学生建立沟通渠道”。如果美国人能够弄明白一个靠刷电线杆小广告推销英语培训而一跃成为身价1.6亿美金新东方的教父俞敏洪的创业传奇的话,那就会醒悟到中美学生之间的差异在那里。
3、“中国玩偶”
网上查询这个词的次数达到9次,与“中国玩偶”有关的页面高达45134
条。但它们之间所包含信息则差异极大,有澳大利亚开设的“中国玩偶”餐厅,有以反映艺术家、传播音乐等为主体使命的网站,还有以“中国玩偶”命名的手工陶瓷网站,更有开在芝加哥的短期公寓租赁公司等等。或许这个词的流行与Talia Carner所著的同名图书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
3.新信息新知识
1、“中国收养”
“收养”在国内不是一个日常用语,但在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由于女性生育能力的限制以及对其他民族及文化的热爱,收养国外孩子业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今年我两次去西班牙使馆签证都遭遇到相似的一幕。早上8点左右使馆面前忽然驶来一辆面包车,车上走下一群西班牙人,不少手上抱着中国孩子,他们径直从后面走进使馆。据说懂行的人说,这些人就是来办理收养中国孩子的手续的,而这些孩子“就从此换了人间”。
http://china.adoption.com(收养网)自称已有10历史。网站提供的服务包括查询双亲信息,如何解决法律问题,如何养育孩子,如何帮助孩子寻找生身父母等等。网站的技术手段包括,开发了自己的搜索引擎,同时还引入了标签、博客,语言主要使用西班牙语,看来,西班牙人除了女人不爱生孩子外,确实有收养之嗜好。
2、纽约城中的“中国会”
有4人6次查询了“纽约市的中国会”。搜索结果多达168667个页面,足见纽约的中国会知名度之高。当初中国会是比较卑琐的地方,充斥着街区音乐与舞蹈。开了数月后,吸引了不少有天分的音乐家。1985年11月19日,中国会进入了滚石音乐时代。现在它业已成为不少电影拍摄的片场,音乐带发售的宣传场所,是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美国有线新闻网、福克斯新闻频道等媒介经常报道的地方。
位于北京西城区西单西绒线胡同51号的中国会不知是否与纽约的中国会为盟店关系。京城的这家高端俱乐部门槛不低:常驻会员入会费为15000美元,每月会费100美元,海外会籍入会费为7000美元,本地会籍为5000美元。在纽约中国会网站上我没有查到相关的年费。不过据我对美国人的有限了解,VIP级的信息大抵不会放在网上的。
在有关“中国” 的查询语词中,出现频次比较高的还有“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城”、“中国禽流感”、“中国气候”、“中国女人录像带”、“中国军事”、“中国的狭隘性”、“中国油画”。比较奇怪的搜索有:“中国扑克巡回赛”(此类赛事在美国是涉及千万美金的大众项目,电视台会在黄金时间转播)、“中国及埃塞俄比亚”、“中国及巴拿马移民” (难道这两个国家在美国移民法中有什么共性吗?)、“中国的著名市民”(美国人不理解中国不兴这个,要著名一般也就是那些名流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