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此类心理,品牌公司喜中有忧。喜的是不用花钱有人帮着广而告之,忧的是有些媒体事先不打招呼就通过拷贝其他媒体上的广告图片获得了广告资料,但是出来的片子清晰度颇差,严重影响了品牌的公众形象。上海某杂志就曾做过吃力不讨好的事。广告经理为尽快拉到C品牌的广告,自恃聪明地与美术编辑从某杂志的封底拷贝了C的形象广告最后用在自己的广告页面上。C品牌的总监发现后非常气愤,准备诉诸法庭,经调解后双方紧张的关系才得以缓和。
笔者采访过欧米茄中港区副总裁Kevin。他介绍说,该公司在大陆平面上投放的欧米茄广告约在十四、五个左右,但事实上目前有超过40家的媒体免费帮他们在做着广告。另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加拿大的服装品牌“宝姿”,该品牌在时尚类杂志上的投放基本只有两家:《时尚》和《世界时装之苑》。
免费广告能做多久?这是时尚媒体需要研究的一个技术问题。公平地看,免费广告的做法也能收到一些积极的效果。不是所有的品牌公司都拒绝免费大餐的,而且有些公司甚至还巧妙地在“投放”与“不投放”之间把握好了平衡。免费做到自己也不好意思的时候,“广告预算”就出来了(不少公司经常拿“暂时没有广告预算”来搪塞媒体广告人员)。
对媒体而言,免费广告的做法弄不好是致命的。广告业界盘根错节,你给别人做免费的事今天刚做。明天就有人在外面兜售情报了。广告版面是时尚杂志的根本生存空间,把这个门开得太大,“狼”就真的要入侵了。
广告环境依赖于国内的经济环境。2003年,我国GDP达11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去年,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5842亿元,比上年增长9.1%。男性关注的产业发展更为迅速,如房产、IT、服饰、轿车等。一批国际顶级品牌即将在国内设立办事处,增开分销店。意大利著名品牌George Armani以及旗下的Armani Emporio在2005年4月中旬上海的外滩三号开设专卖店,JPG在上海波特曼酒店的门口开设了国内第一家专卖店,Agnes B.也展开了在大陆扩张的势头。
来自欧洲的男性奢侈品正在酝酿在接下来的3年内进入国内市场。尽管男性期刊的广告份额总量增长幅度相对于女性期刊仍然较慢,但其单位价值更高。这也是男性期刊不断受到追捧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