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IBM/%C3%97%C3%80%C3%83%C3%A6/2005%C3%84%C3%AA%C2%B0%C3%99%C2%B6%C3%88LOGO.JPG.gif b
百度LOGO变化的幕后故事
——写在梁冬辞职之际
文/瘦马
尽管百度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的GOOGLE,尽管其赢利模式也非常接近,但百度的公关策略、企业文化与GOOGLE差异性多于相同性。以传达企业精神为渠道的LOGO为例,GOOGLE的LOGO始终以其时髦化的色彩运用、大胆的想象与巧妙的文化嵌入而著称。韩国人丹尼斯·黄在GOOGLE的地位始终无人撼动。而百度的LOGO设计确实不敢苟同,而LOGO设计师也似乎从未受到重视。
2005年1月17日,梁冬加盟百度。我打电话给他表示祝福,支持他的选择。
4月的一天,我去他办公室谈事。一间不足20平米的房间,阳光倒是充足,可以俯瞰四环外的车流。我们从儒家文化、中医之道谈到搜索引擎对未来人类沟通的影响。他忽然就切入一个具体的业务话题,问我对百度LOGO有否印象。我坦言,除了土,没有任何感觉。他接着说,我打算做一个百度的整体视觉传达系统,其中之一就是要换掉百度的LOGO,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看得出来,梁冬是一个有激情的人。我说,一个LOGO用了一段时间,已经培养了大批的用户,如果彻底换掉,风险可能是100%。这种行为我称之为“revolution”(革命)
,比较保险的做法是做“evolution”(渐变),渐变的风险是50%。
梁冬似乎听进去了我的话,立即叫来了技术部的三位下属,他们拿出了近百幅百度新LOGO的设计样稿。“瘦马老师是时尚领域的权威,他的眼光独特。帮我们看看哪个设计最合适,”梁冬顺便将我介绍给了他的团队。我仔细审看了这些作品,应该说,大多数作品都胜出旧的LOGO。原来的LOGO窄瘦、重心不稳。新设计中有一幅较具时代感的就是目前正在使用的LOGO。我顺便推荐了这幅作品。
接下来我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现在不应该马上换上新LOGO,那很可能会让原来的网友一下子觉得不适应,甚至还让人怀疑自己误入了新的网站。有没有相对保守的策略呢?有。就是采用‘渐变’的做法,每天改变一毫米,直至完全修改到位。这样所有的人都不会发觉。”
与梁冬分手不久,我去美国进修。8月5日下午,我在美国硅谷的家中看电视,在CBS电视台忽视发现了一条与百度有关的消息——纳斯达克上市。这时我才想到梁冬在几个月前与我谈到了视觉系统的革新以及更换百度LOGO的计划。我随即上了百度网,看到新的LOGO,果然就是那幅设计稿。坦率讲,我也偶尔使用百度网查询资料(但从内心来说我更喜欢GOOGLE),但还真的从没有留意到百度LOGO的渐变。
2007年3月16日,梁冬从百度辞职,消息铺天盖地。这回我没有给他打电话,由于我还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研究生院做访问学者,联系不方便,就给他手机发短信:“刚知道你辞职的消息。一惊。真的要去传播中医吗?”梁冬回信谨慎:“祝好。回来再聊。”
或许媒体不久就会淡忘这一切。一切的一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