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管部门提示:端午节前的周六日两天车辆出行不受尾号限制,早晚高峰时段将出现车流量大的情况,请市民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多么温馨和含蓄的提示啊!但是北京不可能摆脱堵车的厄运。今天(6月12日)早高峰多个交通拥堵路段都像是大型停车场,看着前方不远的目的地只能干着急,估计很多人都想打开车门走路前进了。
与此同时,由中科院发布的《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显示,全国50个代表城市中,一线城市的上班花费时间都在40分钟以上。其中北京上班平均花费的时间最长,为单程52分钟,超过了广州的48分钟、上海的47分钟和深圳的46分钟,除了有些人住处距离工作地点较远外,堵车是主要原因。有人戏称首都北京为“首堵”,调侃之中更多表现出的是无奈。
http://www.motortrend.com.cn/News/UploadFiles_5747/201006/2010061711314648.jpg
其实面对堵车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与其被堵的时候乱发脾气、怨天尤人,倒不如心里阳光一点,感叹一下经济发展之迅猛,回味一番生活之美,再思考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到达目的地。提倡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因为堵车的问题实在太复杂,现有的政策也都是试探性地实施并观察效果,所以我们要在现有条件下让自己堵车不堵心。借着堵在路上的这段“闲暇”时间,盘点一下北京的主要交通缓解措施,并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提高购买成本
设想一种极端情况:从今天起,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将不再增加。在这样的理想状态下,如果继续加强城市道路规划与建设、加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说不定交通拥堵会得到有效缓解。当然这只是个假设。现实情况是政协委员提出了提高购置税、加强上牌管理等建议,从购买环节开始限制保有量快速增长。这一措施带来三个主要问题:
其一,公共交通建设的速度是否快于保有量增长的速度?不论是现在已经实施还是正在研究中的措施,无非都是想为公共交通建设和城市规划争取时间。那么其中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研究好公共交通建设的进度情况,设定一个合理的保有量增长目标。
其二,是否会影响汽车工业发展?如果只是北京一个城市采取这样的措施可能没有多大影响,毕竟新车销量(2009年)也才70万辆,和全国超过1300万的销量比起来微不足道。但是万一引起各地纷纷效仿呢?结果将是灾难性的。汽车工业带动了远远超过10%的GDP,同时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
其三,增收的税款用在何处?纳税人的钱用在什么地方是很难监督的,如果没有出现更多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措施,那么这部分增收的税款谁愿意接受?
提高使用成本
实际上提高使用环节成本的政策也就是在传递一个信号:别买车了,买得起,用不起。
就拿停车费来说,重点区域的停车费涨到15元/小时,确实很贵,开车上下班的白领恐怕很难承受,但是这部分区域停车位只占总量的5%,大部分区域没有变化。而且有经验的话还能找到免费停车的地方。
倍受推崇的限号措施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每周被强制少开一天车也习惯了。不妨假设这项措施明天开始取消,不再限制尾号,也就是恢复到奥运前的正常情况,同时也是最合乎情理的情况。那么早晚高峰的北京城会是什么场景?无非就是像今天这样多堵在路上一会儿,说不定一个月后,30%的人因无法忍受拥堵的交通转而投向地铁,反而比限号的效果还要明显。
除了已经实施的各种措施,相关部门也在探讨征收拥堵费、排污费、环境税的可行性。其实不用多想也能知道,一旦真的如此收费(税),反馈回来的一定是骂声一片。
可以看出,上述各项措施效果并不明显,治标不治本。要想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还是要学习一下前人的经验,也就是学习东京、纽约、伦敦这样大城市的先进经验。很多国际大都市的汽车保有量是北京的好几倍,他们也面临堵车的问题,但是可没有北京这么夸张。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
首先是出行意识问题,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使用多种手段对市民进行绿色出行的深化教育,主动减少对汽车的依赖。
其次是公共交通建设问题,北京市轨道交通的不断延伸势必会缓解大量交通压力。但是在加快硬件建设的同时要提高管理水平,保证高效运营,也要重视服务质量的提升。
第三是配套设施建设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停车位的设立。尽量减少道路两旁的停车位,改为重点发展社区、写字楼、商业区等的立体式停车或地下停车。同时增加可停车地铁站的数量,扩充现有站点的容纳能力。
专家们在探讨北京市交通问题时总结了几大特点:与世界大城市机动化发展历程进行对比,北京市机动车发展存在高速度增长、高强度使用、高密度聚集的“三高”特点,造成“三高”的原因有“四低”:车辆购买门槛低、小汽车使用成本低、市民绿色出行意识低和替代出行方式的服务水平低。
既然堵车问题短时期内很难解决,那么建议您在遇到堵车时,心里一定要保持阳光心态,以防气大伤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