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因爱之名棍棒教育家庭暴力反思育儿 |
分类: 杂说一锅炖 |
珍爱孩子,拒绝家庭暴力
翻阅报纸时,一版《父亲用棍棒“教育”打死13岁儿子》的新闻,让我不胜唏嘘:
一个从小家里很穷,一直被人看不起的父亲路文让,把满心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学习好,以后得到别人的尊重,他说:为了孩子的学习,吃多少苦都愿意!而就在开学之际,孩子被班主任拒绝报道——除非写一份不再调皮、好好学习的保证书。路文让命令儿子写保证书,儿子反抗“打死也不会写保证书”,路文让像以往一样动手打孩子;儿子被打急后随手捡起砖块反击,路文让让妻子拿绳子一起绑住孩子的手,然后用擀面杖、塑料软管使劲抽打……
这一次暴打过后,孩子没能跑出门外,而是安静地躺着,被救护车送往医院,没再醒来……
这个曾经抱着发烧的孩子一整夜不合眼的父亲,花掉半年生活费让儿子上好学校的父亲,听到儿子的最后一句话是:爸爸,饶了我!
因爱之名对孩子施行棍棒教育的悲剧,让人反思。
1.因爱之名就能棍棒相向?
中国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按照此理父母打孩子,似乎天经地义。古代有“棍棒底下出孝子”说,现在更不乏因各种各样原因对比自己弱小的孩子施行家暴的父母。而这一位父亲,他因爱之名对儿子棍棒相向——满怀对孩子的期望和爱,但在现实的不如意和情绪的失控下,采取了最为不恰当的方式。不跟孩子作对等的交流和沟通,不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甚至不屑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用最粗暴的方式来表达最细腻深挚的爱,直至让这种爱演变为孩子生命里不能承受之重!
2.棍棒教育真能富有成效?
该父亲小的时候不听话同样遭受父亲暴打,他当时没有听话,而等到自己做了父亲,他依然采用棍棒教育期望儿子听话,可悲的是,棍棒教育依然没有成效。不可否认,该新闻中的父亲一次次的棍棒教育,其中有收到短暂效果的,不然也不会每次以此为教育手段——曾经将儿子捆绑打得求饶之后,儿子一个月没去网吧玩游戏。也许产生了表面的效果,至少行动上孩子暂时不玩网络游戏,但为什么不玩,父母可能没深思过——不是因为认识到错误,只是那次打得实在太厉害心里犯怵,为避免短期内再次遭受如此疼痛而收敛。而事实是,孩子直到出事前一天,依然背着父母去网吧玩了最喜欢的网络游戏。
3.只有学习好才能有出息?
“在孩子的生命里,你最看重什么?”——“学习!”
“为什么?”——“只有学习才能改变命运!”
因为自身因为贫穷而一直被人看不起,他把改变命运的希望放在儿子身上,普通的农家子弟,用什么改变命运,首选之路,只有学习。——知识的确可以改变命运,但在“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社会大背景下,改变的,只可能是一点点的生活环境,甚至,生活环境也很可能无法改变。设想如果儿子真的听话学习,如愿以偿考入了一个大学,等到毕业工作却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现实,该父亲是否还会如此坚定地认为学习才能改变命运?
前几天看新闻,一帮老人打扫街道,捧着落叶露出美丽笑容女孩的照片让我格外记忆深刻,真的格外可爱,格外让人怜爱,我更多看到的是孩子劳动时真正的快乐和开心,而我也看到很多人为小姑娘的生活处境而生出各种怜惜之心,这么乖的孩子,竟然生长在清洁工的家庭——是不是,又该产生学习改变命运的思路?不能不说,这是我们社会的悲哀。当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因工种而产生高低贵贱之分时,只有学习才能改变命运的想法才能真正得到改变。当我们打扫街道的清洁工,开车上班,收入福利不亚于白领,那个时候,孩子的成长道路,或许能更宽松些,而该新闻中的孩子,也许也能朝着自己的厨师梦而大踏步迈进!
当越来越多的父母,学习着育儿方法,讲究赏识教育,谨慎采取挫折教育时,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孩子,在经受着各种各样原因产生的家庭暴力。草稿箱里,还留着一份六月初的草稿,6岁小女孩琳琳因分别4年回来后一直不肯叫妈,被妈妈打到7根肋骨骨折,全身多处皮肤挫裂伤。她遍体鳞伤,脸上有香烟烫伤的疤、手指甲的掐痕,头发被拉掉了一撮,双手和手臂也是伤痕累累,左脚脚背上有一个粗粗的隆起的疤痕……家庭暴力,对孩子的身体、心灵影响有多大,不容赘述,上文如此惨痛的事例已是极大的教训。
珍爱孩子,珍视他们的内心世界,远离家庭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