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消费升级更关注品牌还是内容?

(2017-01-17 21:48:59)

  消费升级成为现实已是不争的事实。消费升级就是用个性化颠覆标准化。它有两个特点。

  第一,衣食住行、消费的种类更加丰富,不断细分。什么叫细分呢?例如淘宝头条非常受欢迎的文章标题往往有这么一类,“一个吃货必须懂得的十种盐”,其中有犹太盐、灰盐等等,我们认为很龟毛的东西今天叫逼格。此外,针对美食爱好者的创业细分中,例如美食家吃货有美食家、美食杰;厨师级吃货有下厨房;收藏家吃货有Enjoy……细分给创业者提供了机会,细分要的是规模、逼格。hendurne 对消费升级理解就是细分。

  第二,有形到无形转化。有形到无形转化本身是消费升级的特征。投资者看到了消费升级的机会。高价格消费被更多人接受。我觉得可以看三个点,高价格的消费被更多人接受是因为我有钱可以花,有钱愿意花,以及有钱怎么花。有钱怎么花,花在哪里?他愿意用更高价格购买,更高部分买的是什么?普遍行业认为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是精神价值溢价和商品使用价值,他们愿意为精神、为认同感,为这种逼格,为能够告诉别人我是什么样的人这件事付额外的钱。使用功能差别不大的时候拼的是价格,除了性价比之外,东西被消费者买单才有了精神价值。所谓有钱怎么花,花的是不着调的讲不清楚的精神价值。

  还有一个数据,内容式电商融资从10.3%增加到23.4%。一个很著名的大数据实验室做了2015年和2016年电商类创投大盘中比较全面的融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货架式电商融资明显减少,45%变成33%,死掉的项目在统计里反映不出来。货架式电商平台大量下降、碰到瓶颈,外面的黑洞已经成形了。货架式电商要成为平台,面临的是黑洞和黑洞之间的竞争。新创一个黑洞,怎么不被其他黑洞吸过去?吸力是什么呢?吸力是频次。

  2015年和2016年相比,内容式电商融资上,从10.3%增加到23.4%。内容电商,今天的品牌相当一部分走人格化品牌。内容电商起来基本上是一个头部的IP,一般在单页的大平台,可能是微博、微信,获得流量的红利。这是它的优点,我自己有调性的内容,一个大平台容易捞出来适合我的粉丝,比大海捞针容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人格化品牌。很多人格化品牌优点是人格化,典型特征是一个爆款下去,可能一天销量就达到上千万,甚至双十一、双十二的时候上亿,这个是基于一个月下来跟粉丝的互动,喜怒哀乐,这是最大的优点。最大的缺点也是人格化,因为人格太不稳定。人格的波动性会比较大,市场很难把握。

  而且市场对单一内容品牌和纯后台服务型公司持保守态度。虽然内容电商是在上升的趋势上,但总体上对单一内容品牌我们比较保守。因为我们把握不好这件事情什么时候是恰当的时间,尤其当IP爆出来的时候,IP和品牌长得非常大的时候,我们进去的时候,可能是一个最高点的时候,第二个判断,就是大量的纯后台服务型公司应运而生,它们就是为这些新起来的碎片化品牌提供后端服务。例如典型的网红孵化类公司、素材收集平台,这些类型是一个很好的生意。一般来讲,它们的特点是业务风险很小,有前面层出不穷的迭代波动,但对它影响不大。而且它的风险很小,第一年会有少量的盈利。规模效应也有,不存在品牌风险。很多类似项目里面,它的价值体系往往占据不到最大的价值链。在中国整个商业观念当中,谁拥有用户谁是老大,我们不乏看到前台的品牌长大以后离开后台服务的情况,“因为我是老大”。所以在这类平台里面,价值的分配机制处在动态的过程当中。对这类平台,我们认为,如果他没有办法在前台的IP环节创造自己的价值,比较难在价值链中获取较大的价值。可以对比的是香港无线,其实它捧红了明星,如果有一天发现明星有异动可以封杀明星。

  内容+粉丝+服务的一体化平台其实也充满了机会。对于内容电商以及后端服务,有机会的是内容加粉丝加服务的一体化平台。商品这样的表达方式是没办法承载除使用价值之外的精神价值,但是商品价值之外可能是文字、短视频。今天的新平台表现出这样的特征,前端可能是隐形化,用户可能是粉丝化,后端应该是服务化。隐形化,通常认为前面的平台有独立的IP,但是今天前端可能有多个公众号——用户端本身分散在多个公众号里面,而不是一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