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 |
我没怎么看过综艺,关于电视节目,除了早期的采访和财经类访谈节目外,自己也是上了一季的《赢在中国》才有更深入的接触。然后有朋友跟我说,有一个纯网络制作的综艺节目,招商招过了一个亿。《奇葩说》,已经第二季结束了,我在微博上也看到了马东已经拿到投资,成立了新的传媒公司制作这档节目。
对这个领域投资和招商比较熟的朋友给我的概念:破亿的招商金额,在纯网综艺中绝对算开启了一个全新时代。第三方广告投放监测显示的是,美特斯邦威这个《奇葩说》的冠名赞助商,近年来已经大幅度降低了在平媒、电视台这些传统媒体的投放。我以前也做过央视广告,也做过服装企业,知道美邦之前也是被视为是电视台广告养起来的品牌之一,他们在这方面收获如此丰富的背景下,对互联网的转移动作必然也预示着一些问题。
这一档节目,据说一开始瞄准的受众群体是90后们,而实际上点击量大部分的贡献来自80后们。在网络时代,有消费力的中生代和年轻人们,到底兴趣点子啊哪儿?这是每个商家都最关心的问题。
有一个观点是这样:这些受众们对很多的高大上、很浮夸的东西,吃过玩过,在一个相对富足生长出来的人,所以宣扬励志,宣扬很努力,很民众的东西,对他们是无感的,他们需要的是对传统审美及情调的反叛。所以互联网项目现在在迫切地需要去中心化,去高大上,传统的威权逻辑失灵取而代之的是“嘲讽权”。因此整个90后代表的这一群人其实被商业领域分成了两个流派,一个是屌丝派。屌丝派就是他们用一种小镇青年似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来看待事情与产品。他们就是在中国网络上占有最大比重的人,他们的审美,他们的价值观去做小人物的话语权,这是一个流派,它代表对传统成功的一种反判。另外一种是被称为郭敬明一派,这群人打游戏习惯了,动画片接触习惯了,需要长的像漫画一样人,他们在三次元,他们这些人里面,95后都比较多一些。就像有人总结的:现在的年轻人跟我们,跟70后80后都不一样,他们接触到的信息和交互性比我们这些时代多得多,他们可以是一个筛子,有各种各样的释放的空间。作为一个人在这个国家生存的时候,尊严是不是能得到一种尊重等等诸如此类一些问题,在他看来可能不如wifi重要。
也正是因为信息泛滥造成了分裂的时代,所以互联网的年轻网民接触的都是分类的东西,不管是做文化内容的,还是有兴趣往这个领域投资合作的商家,或是利用这些倾向性在各种媒介做传播的甲方,都会挖掘这里面的价值和内容。那么在所有的信息传播中间,有哪些共识的东西,应该去思考,应该去挖掘的。这些共性谁都会感兴趣。而这种兴趣就来自内在属于共同价值观的东西。比如我看的综艺比较少,但访谈类节目参与比较多,也看过不少。这些都属于语言性节目,所以也听到有声音说,过去的语言类节目走向衰落,原因是开始陷入“形式感”,而观众看重的是讲得是否高明、新鲜。《奇葩说》没有让选手去说自己的悲惨故事,选手行不行,只跟他们说得好不好有关。换句话说,《奇葩说》走红,并不是靠消费观众的“审丑”心理,而恰恰相反,凭借的是台上众人的智商和情商。
这点很关键。很多时候我们做网络营销,看重的都是网络的自由、底线宽、可以随意乱说乱搞没条条框框。于是营销成了拼下限、拼搞怪、拼极端拼变态的一个方向。于是网络成为了被诟病和批判的一个形式。那么《奇葩说》其实给出了一个全新的方向,在几个不同的维度下,有人主打逻辑鲜明,有人负责现场气氛。一部分人负责引经据典,另一部分人只要摆出态度的同时,它的价值观、世界观方向控制,和真正有核心观点的内容更有吸引力。据说每一次选手在场上的“聊天”,都有智囊的观点支持。到后面,观点消耗得越来越快。就连原先随性对辩论指导不太配合的综艺咖,也开始追着教练要观点。
网络中的80后
90后们,他们的兴趣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节目内容、营销战略、品牌形象的走向。其实做营销和做节目一样,最怕是不懂自己的受众,沉浸在自己小世界里傲娇
前一篇:已跳出窗口期的O2O困难何在?
后一篇:O2O不是销售而是广告平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