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家居 |
《赢在中国》这两个队伍里12位Boss,大言不惭点儿地说,我们经历的成功还是多于失败的。谁创业没失败过?我创业第一年赚了十几万,第二年盲目扩张赔了30万。90年代的30万,能顶现在多少?不敢想象。但总体说,我们还算死幸运的。做生意到现在,成功多过失败,才能今天站在这里,别人介绍时说一声:成功企业家。
可在录制的十几天里面,我们每个人,开始彻头彻尾地体验“失败”,而且还都是过山车式的。两天一期任务,今天完胜,明天就是惨败。还没享受胜利喜悦呢,一杯香槟下去,后天就被迎头痛击了。尤其这个节目还有小黑屋制度。哪队输了,所有队友投票,选出一名队员承担失败责任,获得最低公益基金的同时,进小黑屋单独对着镜头检讨。我刚刚尝过了一次小黑屋感受,只能说:非常爽。
这个节目不像有些个真人秀,很夸张的淘汰率,一期淘汰一个这种,多轮次PK,压力值爆表。用紧张的气氛和残酷的结果来吊观众胃口,刺激选手脆弱的小心脏。但即使如此,面对失败时,每个人也都很紧张。这是一个真人秀,没问题;这是一个游戏,也没问题。我们可以用游戏的态度对待成功,但很难用游戏的态度对待失败。
到现在,我在团队里也经历了几次失败。最开始的时候,我跟一些队友都坚信结果是最重要的,失败就是失败,但失败了又如何呢?我们没输房子输地,没损失太多东西,最可能的是大伙儿觉得面子上有点儿挂不住。或者也许还琢磨着,不用太把情绪带进秀里,这就是一场游戏。但只能说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能以几何倍数放大的。随着第二场、第三场,包括宣布瞬间直接看到对方队伍失败后的神情和表现时,至少我个人有了两个转变。一是越来越看重胜利和失败,二是虽然有第一个转变,却也越来越看重过程。
按道理说,每期任务都有最直接的量化标准。俩队一比,成王败寇立即确定,胜利和失败本来就是过程阶段性的结果。事实也是如此,要是研究、执行的过程里,就算一个队磕磕绊绊、意见不统一争吵不休,只要它最后赢了,想象中,也没人太多人会真的追究那个不够完美的过程。
但实际上,我们很多人只不过是幸运儿。所为幸运,是千万个不幸运的人做分母捧出来的。我们选择了一种办法走向了成功,并不代表“这样做就一定会成功”,而可能只是说“这样做也许会成功,也正好被我赶上了”。节目二十几天连轴转,除了拍摄做任务的现场,还有各种各样的采访。现场采访、获胜采访、失败采访、小黑屋采访、回溯性采访。这其中小黑屋和回溯性采访最有意思。他们让我们即使在胜利后,也会再复盘一下当初的选择与判断;在失败完了,也更专注地考虑下到底为什么输,或者说,到底为什么是我被扔进小黑屋。也许我们只因对手的失误而获胜;也许只是因为策划中的矛盾和破绽很难在24小时之内被组委会的同志们发现而胜利。也许失败是必然的,因为我们的目的根本不是这一场比赛,而是更深层的其它东西;也许自己想当然的场景和反应,其实不是更广大群众的内心真正所需。
总之,各种各样的理由。于是这一切促成的现象就是,当胜利越来越艰难时,我们越来越渴望胜利。而当复盘的场景一个个昔日重现时,我们也开始更关注成功或者失败背后的原委。做企业有一个说法,中层领导绝大多数情况要以结果为导向,但高级管理者需要探究更多的原因和来龙去脉。战术层面,胜就是胜,败就是败。完成任务高于一切。战略层面,为何胜,为何败,甚至,为何而战,都需要站在更高高度审视。这和军事、战争都是一样的道理。虽然我们在节目里扮演的角色都是要干最一线的干活儿,但所有制度安排,都让我们更倾向于思考。
这个节目最后的结果,也先会根据分数高低选择谁最终胜利。分数不够了,就都是失败。这是铁律。但就像真人秀本身的存在意义一样,侥幸的成功,和只差一步的失败,更值得我们去分析。从这其中,也许能找到更真实的商业规律和社会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