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家居 |
从11月到12月,香奈儿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法国设计先锋与艺术大师的对话”展览。2008年时候,香奈儿就有过一个全球巡回展览计划。那时他们请到彼时当红、现在更红的Zaha
Hadid,设计了一个移动城堡——因为展览名称就叫“Chanel Mobile
Art”,参展的艺术品自然全球跑,连艺术馆也是带腿儿的。Hadid设计的家伙足足有700平米,6米高,由1752块钢板组成,重74吨。这样一个巨无霸,会被拆散打包,装上飞机或邮轮,出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卸货组装,恢复艺术馆形态。它就像游牧民族的居所,跟着主人一起四处流浪。刚在香港看过它,你却在新闻里,看到一模一样的东西出现在东京市郊。眨眼功夫,它又穿越地球来到纽约。这是个名副其实的移动城堡。
这场实验美学,很可惜只空降了几个地方,就因为金融危机停办了。但大牌奢侈品与文化艺术剪不断理还乱的羁绊深厚非常,所以形式一好转,大家又纷纷投入艺术的怀抱。香奈儿这次的展览更显文艺,没有把菱格纹包排个队大阅兵,也没有高级定制成衣做成个衣橱任君品鉴,而是把这个品牌的手稿、画作、摄影作品、艺术品、珍本文献、时装设计、香水甚至高级珠宝都汇聚了一堂。以COCO
CHANEL的个人传奇为线索,将与她相关的画家、音乐家、诗人、编舞家、摄影师和电影制作人都串联起来,用香奈儿时代的法国时尚界精神来传达信息。
奢侈品与文化艺术从未分过家。事实上,它们眉目传情已经数百年,比世界上99%的公司年份都要长。几百年前,豪门贵妇喜好供养艺术家,为贵妇作画的画家、在城堡里弹钢琴的音乐家,这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一大风俗。所以你看,需要百年沉淀的奢侈品品牌,为什么法国和意大利居多。他们是有光荣传统的。前者欧洲霸主数百年,贵族满地跑;后者是宗教圣地,主教满地跑。浪漫、富裕、贵族血统,和必不可少的艺术氛围,让这两个国家每50年,就涌出塞尚、拉斐尔级别的艺术家。他们是奢侈品的顶梁柱,和当代艺术的绝佳欣赏者。
为什么这般如胶似漆呢?简单来说,艺术与奢侈品有最共同的一个极致特征:唯一。艺术家在一个时间结点的创作,凝聚了思想、情感、手法、灵感等众多变量,它们达到平衡的瞬间,造就了一件艺术品。当代科技无法复制这一过程,所以每件艺术品都有唯一性,这是他们能够几何级增值的要素。
早期的奢侈品,复刻了这种唯一。全部产品手工制造。这时的奢侈品,每一件都是独特的。当代也有唯一,也有全球限量。但看看现在的奢侈品行业,集团化成为趋势。LVMH算世界第一大奢侈品集团,这些你知道的品牌,Louis
Vuitton、Christian
Dior,和剩下50个你也许不知道的品牌,都在它旗下。商业社会的竞争讲究效率与利润,扩张、收购、炒作,所有这些,要求奢侈品集团们必须放弃一些故老相传的习惯,比如“每一件都是独特的”。于是奢侈品找到了艺术,把后者生命中的唯一性,带到产品中。我的包很多,但里面倾注的艺术情感是独特的。你买我的包,买的是世界上唯一的文化情感。当然,这种唯一是短暂的,所以Galliano、Jacobs这些大牌设计师,会一季一季地寻找不同艺术灵感。
奢侈品的一个理性定义,就是无形价值与有形价值比悬殊的物品。一头牛卖1000多块钱,它身上一小块皮子做成的Louis
Vuitton卖1万,你难道要考量它的物质成本定价么?而无形价值中,艺术与文化就是最契合的。西方时尚界在这方面,是有尊严的。他们的时装与设计,真的能引导社会风向,宣扬人民意志,甚至一次革命的先兆,能从衣着风尚的改变寻到踪迹。正是因为这种自觉的文化意识,让西方时尚与奢侈品业坚持着一些爆发品牌考虑赚钱效率而忽略的东西。同样,它们在另一方面也比较明智,没把艺术当成需要扶持和赞助的,而是互相汲取灵感创造价值的对等关系。这也让品牌的无形价值始终保持一分纯粹。
香奈儿作为一个奢侈品品牌,把展览开在了一个国家的奢侈品:美术馆中,也算实至名归。它对文化、传承、历史的态度与宣传手法,是我们能去学习的。有人说,中国没有奢侈品品牌,因为人家都百八十年,我们最多二十年。那么中国老字号,哪个不是百年老店?为什么我们的内联升就从给总理做鞋,到付不起前门店租,而爱马仕就能从坐马具,一直坚持着极致追求,即使不在意大众市场,依然风姿绰约?真正的品牌需要的不仅是时间,还有思考和坚持。
前一篇:硬起来的软装
后一篇:谁造就了最丑陋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