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肤浅化就是价值观在返祖

(2011-08-16 13:41:29)
标签:

家居

  我们能用于日常娱乐的节目,在不断肤浅化。现在流行的“穿越剧”,颇似我上学时候喜欢看的西方科幻小说。不过那些小说,一是技术高超,要么用当时还是萌芽状态、现在的高科技手段“远程传送”,要么背靠爱因斯坦时空理论,活脱脱一个穿越版《盗梦空间》。有做网络小说出版的朋友说起现在的穿越剧,穿越就是飞机失事、失恋跳楼、灵魂出窍,故事就是丑女美艳、搓男无敌,无限意淫。电视剧拍个感情戏,也是让人直怀疑男女主角智商,连话都不会说的肤浅。有朋友给我发过这么一段台词,让人咂舌:

  男:你一定要幸福。
  女:可是我的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
  男:你总是不能释怀。
  女:我要把脸仰成四十五度才能不让泪水流下来。
  男:你永远是我骄傲的公主,你快回家吧,你老公快下班了。

  传统节日,一个特别尴尬的话题。除夕和春节,有多少风俗、仪式和习惯,十个人九个不知道,剩下一个可能还是做春节营销项目的广告从业者,翻资料记着的。所谓节日,在今天的意义在于放假、加班费、旅游、睡觉,和卖东西的借口。节日边缘化,文化肤浅化。

  我常去各地的音乐节,摇滚自然是这种场合必不可少的。好乐队常有,滥歌手更多。蹦蹦跳跳,电声乱吼,歌词无力,节奏挺丑。在浮躁和投机的环境里,摇滚已经自觉地肤浅化的。乐队或者个人,只是为了表演而摇滚,只是为了作秀而摇滚,只是为了投机而摇滚,只是为了搞几个无知少女而摇滚。摇滚成了一个取悦听众的东西,而没有了表现欲和批判性。

  我们能看见的设计、建筑,是两种肤浅化。要么就是明目张胆的肤浅:我就盖一座巨型钢琴,就用福禄寿三个几十米的人像做外立面,就拿鸟蛋样子做结构。反正一眼能看出来,这叫具象化;要么是空虚而渴望诠释的肤浅:没人知道这是什么东西,设计师自己也不太清楚为什么要做出这个玩意儿。找评论家,找媒体,编故事,做诠释,把它的美学意境和先锋姿态都捧出来。

  我们现在的日常消遣,已经不是琴棋书画的级别,而是卡拉OK的领域。不要说我们就是个俗人,不是什么士大夫文化人。唐宋青楼女子都是辞赋达人,流行音乐高手;老百姓都能晚上听戏品茶,那时候的布衣女子全是士大夫么?

  世界已经肤浅化,这是难以回避的现实。一开始,我觉得因为特殊的时代背景,中国的肤浅化是最明显的。我们经历了思想和文化从头到位的断层,失去了差不多所有能失去的传统。没有传统的的社会,仍然需要一个生活方式的习惯,于是抬头看,我们就只能学西方。一开始的途径是好莱坞大片、美剧报纸。人家怎么居住,怎么PARTY,怎么旅游,怎么炫富。然后是留学、出国、旅行,真正看到一些东西。但没有西方人的文化积淀,我们毕竟只能学到皮毛。这个皮毛,自然是肤浅的。

  但其实欧美也有这个倾向。几年前的美国,艺术品价值疯涨,人们买画连包装的纸都不撕,直接问这画儿几年能涨30%。买了,放着,到了时候原封出手。艺术品成了金融产品,你觉得艺术家会用什么心态做连包装都不被人拆的作品呢?当然是产业化、工业化、媒体化、营销化,意义、概念上的包装与忽悠,比内容重要百倍。他们可取的不再是艺术精神,而是经营手腕。

  所有领域的肤浅化,一个直观原因,就是价值观的取向日渐单一:物质化、货币化。当从事任何事情的终极目的都只是“钱”时,行业就成了工具,技能就成了手段,没有审美和思想这些迂回的复杂东西,直接关注成本收益的曲线。这简直就是个返祖现象:我们还是野生动物,在林子里上下乱窜,找果子找树叶的时候,价值观也是如此单一:生存、繁殖。不是在吃的路上,就是找异性大猩猩的路上。

  但人类既然已成了人类,一些智慧的、文化的基因,就不可能被割舍掉。就像我们既然已经学会了用火把肉烤熟再吃,就不会再想回到天天茹毛饮血的日子,而只是在历史发展的曲线中,出现了三分熟牛肉或刺参这种特殊饮食习惯。人们的审美需求既然已存在,肤浅化就不会统治这个世界。我们总归会在历史曲线上升的时候,再次更整体化、民族化地追求更接触内心的一些真实和表现。而这些需求,是艺术、设计、文学,可以真正以自我存在,而不是作为赚钱手段存在的凭仗。

   蔡明自留地“蔡园子”(点击进入博客圈),欣赏铸造生命力的家居,阅读大师心灵的设计,把玩优雅刺激的时尚。

    蔡明推荐文章:


    怀旧不是技穷,只是心又奔腾了一次

    《变形金刚》:植入蜕变曲

    触动群体记忆的设计

    创意工业化

    未来30年我们期待怎样的设计师

    追随者与革命者

    为什么我们钟情简约

    “命题作文”下的雷人设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