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设计诺贝尔 |
分类: 先锋·设计 |
看到一个博友的留言,说诺贝尔奖最近波涛汹涌,奥巴马先上车后补票闹得沸沸扬扬,“你总介绍设计大师,看着都很美很有创意,你说诺贝尔奖什么时能有设计创意类奖项?”
还真不好说。诺贝尔的遗嘱里,只有物理学、化学、生理学与医学、文学、和平这五棵台柱子。经济学这种狠角色,都是60年代才替补入围,还是瑞典皇家银行做后台推荐。几十年来,入诺贝尔奖比入奥运还要艰难。我们国家的武术可算博大精深,5000年历史,中国新时代领军角色,加上2008国际品牌效应,还在门外徘徊,众人愤愤不平。不过看看诺贝尔奖的替补:数学。这种级别的炸弹扔出来,奥运项目替补席上的各位,估计也只能做鸟兽散了。
当然有传言,说诺贝尔不设数学奖是因为被一个女数学家欺骗感情了。野史姑且听之。诺贝尔有济世救民之志,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提出的都是最有切实用处的项目。这种精神延续到今日,就是与审美这种第二阶层需求存在差距。何况设计之前,还横着建筑这一同宗但更文化向、宗教向、民族向,且体量庞大的对手。
相比诺贝尔,奥斯卡这种艺术方向、垂直领域的评奖更适合设计。奥斯卡依托好莱坞与美国,有全球性快餐英雄主义文化输出优势与美国强大经济实力支持,因此一枝独秀,“很不好莱坞”的电影你都可以给它扣一个“文艺片”的帽子,扔出票房排行。设计界几大奖项,全球影响力则大致相同,还没有一家独大垄断设计文化,脱颖而出能够无悬念成为“设计界奥斯卡”“设计界诺贝尔”的。自封和宣传语就另说了。
文艺复兴后,当代文明艺术向来唯欧洲马首是瞻。欧洲两大设计类奖项:iF奖、红点奖,都源自欧洲最大的经济单体德国,前者创立于1954年,后者1955年,可以把他们看为包豪斯衣钵精神的传承。德国人自己看来,红点奖比iF奖高出一个档次。红点奖的主办方原来是基金会,现在是一个设计推广中心,一直较为单纯,更加专业而有文化内涵;iF奖的主办方市场运作手腕娴熟,依托德国一大会展: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显然会更商业,与企业营销配合更紧密。
iF设计奖中的变形金刚卡车
如果算上Compasso d`Oro(来自意大利),这几个设计奖都是出自名门望族(另外一个望族法国,Observeur和PETZI,倒没这么大知名度,看法国奢侈品就知道,都宫廷华贵而睥睨众生着),文化与艺术的血统渊源流长。意大利是文艺复兴腹地,二战后设计血液高温沸腾的国度,奢侈品聚集地;德国是当代工业设计发源地。两个奖项设立时间也足有半个世纪。
美国的IDEA(INDUSTRIAL DESIGN EXCELLENCE AWARDS),1979年创立,算美国本土唯一的全球性设计奖项了。上面说了如果建筑和设计算同宗,那么看看建筑界奖魁:普利兹克奖,美国,79年创立——美国在传统欧洲贵族眼中,无异于荒蛮之族。直到二战,纳粹政府欧洲横行,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产生了历史上最大跨国的智力和创造才能的迁移。欧洲的科学家、作家、建筑师、艺术家和设计师,纷纷从欧洲来到美国。他们之中的大部分设计、艺术专家,开始用30年在美国大学普及设计理念与设计美学,让美国迅速跨越了数百年的文艺沉淀期,于70年代设计崛起——这两个重要奖项,也是在此时创立。
IDEA本身评选标准在于“市场价值”与“人性化”,外观、人体工学、环保、营销价值、市场潜力,都在考虑范围,算是相当综合(毕竟主办方之一是《商业周刊》)。虽然历史不比欧洲元老,但坐拥世界最强经济体,正如奥斯卡依托文化、价值观输出基地好莱坞、与经济体、资本市场美国,影响力几何倍数增长。
日本这个国家,有一点说好听了是有羞耻心,不好听了是太过神经质容易热血上脑。大概是菊花与刀的关系。日本的设计大奖叫G-Mark,全称就是简单的Good Design,属于被骂出来的奖项。五十年代日本外务大臣到英国访问,被对方大臣指着鼻子骂日本产品的仿冒泛滥,无良心无功德无廉耻。知耻后勇,回家就设立一项产品设计优化制度,后来发展成G-Mark,洗脱仿冒大国恶名。
中国设计界尚无世界级奖项。但我们的优势同样明显。欧洲是传统国,美国是强势国,中国是市场国。纯粹的时尚界艺术界,引导者还有相当地位。但以消费者和市场为导向的工业设计,话语权则在终端手中。何况,中国企业出击斩获世界设计奖项,近几年已经根本不算新闻了。本土设计大奖的出现,就要看企业群体的觉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