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方人做不出的东方粽子

(2008-06-10 11:02:01)
标签:

爱在中国行

端午节

粽子

中西文化差异

美食

分类: 生活·心情

  端午刚过,不光中国人爱吃粽子,外国人对粽子的也情有独钟,其风靡程度让人吃惊。比如缅甸的粽子主料还是糯米,馅是我们很少见到的成熟香蕉和椰蓉。墨西哥也有粽子,制作比较复杂。一个旅居美洲的朋友介绍,先用石灰水泡玉米,再碾成粉,做成面团,加奶油、糖以及牛肉、鸡肉、胡萝卜、菜豆、土豆、橄榄、辣椒,最后用玉米叶包,煮熟后再烤着吃。

 

   不过作为发源地,中国的粽子才是真正的千变万化。

 

西方人做不出的东方粽子  西方人做不出的东方粽子

左边是七彩粽,右边是"辣椒"?

 

西方人做不出的东方粽子  西方人做不出的东方粽子

左边是鸡肉粽,右边是“鱼香肉丝”?

 

西方人做不出的东方粽子  西方人做不出的东方粽子

两个更加另类的造型

 

   这些都是造型上的,味道上更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是国外难以模仿的。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这是对美味的极限追求。中国人品菜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所以中国人做菜强调“火候”、“技法”、“调味”,工序异常复杂,精妙变化层出。美味的产生,本来就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达到极致,以至早期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不过这种餐馆,不能多开,因为它需要的是厨师的高超手艺,不具备工业时代的流水线作业可复制性。让一个名厨一天做10锅龙虾三吃,没几锅就少了精气神,变了味。

 

   西方饮食则不同,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道法式羊排,一边土豆泥,中间羊排,另一边青豆,加几片番茄。色彩对比鲜明,但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这种做法可以很好地造就流程化生产,比如肯德基麦当劳。

 

   中西方的差异,无优劣之分,关键在文化不同。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不论色香味如何,营养一定要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种典型的形而上哲学使自然科学在西方受益匪浅,饮食同样受了影响。在中国,东方哲学的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占上风,对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讲究的是分寸,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味协调为标准。

 

   小小粽子,也算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一个表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