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家居/装修 |
分类: 先锋·设计 |
这些问题的核心都在于:国外设计师。
中国有自己的餐厅文化,也有自己的设计团队,但为什么中国有着明清家具的辉煌,却没能依靠自己的文化和设计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事实上,中国设计需要更宽广的视野和平台,才能更好发展。想要进入国际领域,必须熟谙国际化的手法与理念。
日本奥运后带动黄金十五年的几位设计师,三宅一生、高田贤三、川久保玲、山本耀司等,都有着外国留学设计经验。他们在国外接受了全球文化的交流冲突,再结合日本的民族观念、习俗和价值观,用全新的日本设计征服了全世界,打造出一系列国际品牌。有了西方思想,再回过头审视本国文化,因此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
米兰家具展上,太极的“圆”也被广泛使用,空间通透而深远
中国设计同样如此,闭门造车的中式只停留在部落文化的层面,而主流文化的成型是需要延展与变革的。“为中国设计”的外籍设计师,会以自己的思想和创意给带来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而这种交流正是激发灵感的最好媒介。当有了与世界的充分交流后,我们才能站在比“本国文化”更高的层面上弘扬中国设计。如果完全基于国内,没有更高的视野,那么我们的活动就成了简单的“中国设计”。
另一个问题,国际设计师对中国有着怎样的了解。超越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识深度有些夸张,但对于中式风格的理解,绝对不乏思想和创意。拿Armani举例, 2003年,它就开始出现东方元素。而今年的家具系列更东方:屏风马赛克、刺绣以及辣椒、扇子等东方元素比比皆是,甚至将棋盘、扇子等图案用到大块地毯和橱柜上。
“为中国设计”的外籍设计师都服务于国际知名品牌,而且多数在大学任教,国外大学的资源与史料某些领域甚至超过国内。他们对于中式的理解结合自己丰富的国际流行经验,在设计上能够尽情发挥。
从更深的层面说,其实外国设计师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设计,本身就是我们民族自信的体现。中国家具最吸纳国际元素的是在明代,融合了各种外来文化后才行程今天的样子。因为那时强大的经济、文化国力,中国不在意国际文化的冲击,反而借鉴了它们众多优点丰满自己。真正的强大在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为自己足够宽广浩瀚,不会被任何外来所颠覆,只会吸收他们更好发展。去年中国雕塑家雷宜锌受邀为美国创作马丁·路德·金雕塑。对于这样一个民族象征交给外国人来创作,美国国内不乏反对,但更多是支持。只有打开门户,民族与世界之间才能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