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商界·营销 |
GBD金奖质疑事件(查看文章:《“抄袭”质疑打向GBD设计金奖》)出现后,不论是官方网站投票还是网上讨论都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金奖作品与被网友拿出类比的日本建筑师五十岚淳的作品相似度多高?可以从哪些角度分析二者的相似度?下面是专业建筑论坛ABBS一些网友的评论。
金奖与五十岚淳作品对比图
把这种小盒子堆成一堆的设计还有一些。其实不能说谁抄谁,希望建造出来,在这过程中,很多被平面化的概念要被检验。我们就是在进步。
第一个盒子设计:
Children's Treatment Center,
Hokkaido,Japan
Architect: Sou Fujimoto Architects
第二个盒子设计:
Housing Cubes
Logrono,Spain
Architect: MVRDV
概念相似,表达相似甚至照搬,分别有80%相同就可以认为是抄袭了,基本上这个金奖是原作的概念简化版,表达仿造版,所以认为是抄袭不为过,
房子可以用同一个语言形式,但由来却不可能完全一致,表达方式更不可能相似到80%,我之前说过的,,三者都高度一致的时候,才叫做抄袭。你看此方案,房子的形式上相似就不说了,概念上,小白盒子之间讨论了公共空间也是一致的,更重要的是那PS小人的都是一样的画法。完全符合三者高度一致的评判。
基本同意不仅是设计领域一般的自然科学领域都是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只要作出恰当的引注就好而且量不能超过30% 。但在竞赛当中特别是表达方式的相似能避免则避免毕竟说不清楚。
从渲染到开窗形式,从配景小人到房屋尺度,从建筑形式到开窗形式,基本都是一样的。
我认为要评论一个作品是不是抄袭,看的是它的设计理念;而不是仅从它的表现形式上来做判断。要看这个作品它在说明什么?有什么风格等等
还有就是一个好的作品,它表现形式可能会被好多人拿来做榜样,但不能说这就是抄袭呀?(除非你是原样照般过来的)难道你小时候向一些模范学习就是在抄袭他吗?
其实有时候我们这些所谓的专业人士太苛刻了,这种有什么好讲的,说到抄袭,我身边做设计的人就有很多,早见怪不怪了。很多理念都已经用烂了。
给我触动最深刻的,是上星期德国的朋友来,他们做的交流都是技术上的东西,生态,环保,结构的东西。理念是可以抄的,而技术则很难。我们要往这方面发展。
没有人是绝对原创的;只有基于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展。
甚至在我看来最原创的Thomos Heatherwick
,你也可以看到很多影子。特别是他那个zig-zag
手袋。80年代中国旅行带一大把,真不知谁是第一个发明者。只不过,heatherwick把它作‘绝’了。
我是在东京的一个日本人,我没时间参加这个比赛了。但我一直很感兴趣这个竞赛,所以我是想从日本人的角度来说几句。从日本人的我来看,李先生的方案一看就觉得copy的,非常非常相似。而且那个五十岚的方案就是今年一月刚刚发表的。在日本的竞赛也有这样copy的人,而且如copy的原来作品是在国外的话,评委人也有时候不认识。但,关键是这儿。虽然copy的人拿到第一名,如果风格或想法非常非常相似的话,过了一段时间后大家都慢慢知道“这个人做过copy的”。然后,如果那个比赛比较大的话,伊东丰雄,山本理显,隈研吾和西泽立卫等等也知道了以后,他以后没法继续设计了。
难道在这个大师横行的年代,自己花时间努力去原创已经慢慢的开始失去意义了吗??
真是极大的悲哀,或许真正得奖的应该是日本五十岚淳建筑设计吧?
虽然讨伐声一片,但我还是想说拿一个很概念的东西去说抄袭的大调子,未免太无情了。正如GBD所向我们挑明的事实真相一样明显,我们老是拿效果和概念说事也不正是现实吗。我们但当不了拯救民族的大旗,好的自然会出来,糟的也会最终沉下去。让那些拿着钱的人们去玩他们的游戏,不好吗?作品最终建成时,比我们这些小众的建筑师来说,会有更多的人民去评判它,那么如果说有审判,那将来得比现在这些网络的口水更猛烈和无情。进步是要迂回的,我们的周围尤其如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