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茅台到下水 -- 大使在国外吃什么 下
标签:
文化 |
分类: 海东碎叶 (异域,散记) |
或许因为建国时间比较晚,哈萨克斯坦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不是一个很熟悉的国家。有一次到国际广播电台,遇到外籍播音员巴沙,谈起天来才知道他是哈萨克斯坦人。想了想对于这个国家唯一的印象便是它的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便打听一下哈萨克斯坦人对这位总统的评价。
“他太老了。”巴沙说。
“太老了?你是说担心他脑筋跟不上形势或者犯糊涂吗?”
“那倒不是,是因为我们那里年轻的政治家里面没有谁有他的头脑和威望。但是他年纪太老了,万一死掉国家可能出乱子。他能多活几十年才好……”巴沙略带担忧地说。
哈萨克斯坦,位于中俄之间的欧亚十字路口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姚培生先生曾经到那里去作大使,与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也是老熟人。不过,因为是在餐桌上见面,气氛轻松,我们没有多谈这位总统和政治问题,而是和大使探讨起了哈萨克斯坦的国宴是什么样儿。
照姚大使的说法,哈萨克斯坦的国宴与其他地方区别不大。第一是实行分餐制,不会出现总统和外国大使一个锅里搅马勺的场面;第二是上的菜肴大多松软容易切割 --- 如王景愚吃鸡那样的镜头出现在国宴上如何得了。哈萨克斯坦的国宴采用西餐与本民族口味相结合的做法,其特色也在这一点,那就是每次国宴有一道当地名菜是必备的,那就是马肠子。
有一段西班牙笑话说到警察处罚无良小贩,可见马作为食品在西方的地位。
警察:你这卖的是云雀肉酱吗?怎么我尝着有马肉的味道?
小贩:啊,长官明察秋毫,的确是掺了一点马肉。
警察:掺了一点?恐怕不只吧。到底掺了多少?
小贩:哦,一半一半……
警察:一半一半?不象啊,到底是多少?
小贩:真的是一半一半。
警察:怎么个一半一半?
小贩:一只云雀,一匹马……
马……肠子,换句话说就是马的下水啊!外交官,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十分文雅的职业,怎么会让他们去吃马的下水?就算是国人,虽然除了桌子椅子之外所有四条腿的都敢往锅里放,但对吃马的下水仍然颇为顾忌。自古以来流传着马肝有毒的说法,甚至写进了《汉书》,连李时珍都坚持说马血有毒。能让堂堂中国人望而却步,可见其恐怖。既然如此,让大使吃马肠子,岂不是十分岂有此理的事情?
的确,哈萨克自古盛产良马,它的疆土部分和古代乌孙国重合,而乌孙国的骏马是被中国人称作“天马”的。居然哈萨克政府会让外国大使吃“天马”,而且吃的是马肠子?!偏偏大使和夫人说起这道菜时,竟然一副颇为神往的样子。
仔细问起来,才知道虽然这里的马被称作天马,但哈萨克是马上的国家,马太多了,几乎每个牧场都会饲养食用马,所以,马肉和马肠都是当地特产。在哈萨克斯坦,马肠子是一道著名的美味,几乎是每次筵席必上的佳肴,这可不是“下水”的概念,而是类似中国人燕窝鱼翅的东西。我们会对吃马的肠子感到奇怪,就像西方人看中国人朝鲜人吃狗肉火锅感到震惊一样,都属于文化不同而已。
上等的哈萨克马肠子要很下功夫才能制成,秋天,哈萨克牧民会挑选膘肥体壮的食用马宰杀,由家中女性取出马肠洗净,用马的肋条肉同肋骨一起撤上盐,胡椒等,灌进马肠内,两头扎紧,挂在屋里风干,有的还要熏制,经过一个月才可以食用。上得席来,其色红郁诱人,其味醇香肥美。
哈萨克斯坦的马肠子分为瘦肉和肥瘦两种,后者是要加入一些肥肉的,本来是为了表示主人家里富有,如今已经没有这个意义,只是因为其味道竟然比纯瘦的更好。大使夫人评价道:“马肠子切开了里面一汪油,简直太好吃了。”
能让对脂肪类食物谨小慎微的女性如此青睐,令人不禁对马肠子的味道悠然神往。
看到老萨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大使笑着讲起了哈萨克斯坦的另一面 -- 你看,他们吃马肠子,但他们对于牛和马的其他内脏并不是很在意,并不是什么“下水”都吃的。
如今,中国人到哈萨克斯坦工作的越来越多,双方合作也日渐紧密。在中国人来之前,哈萨克斯坦人杀完牛之后,牛鞭都是随便扔掉的,中国人来了以后,见到这样的情景大为吃惊,便向哈萨克人收购。
哈萨克人很高兴,问处理这些垃圾需要付多少钱?
中国人表示不需要钱。
哈萨克人很高兴。
过了些日子,中国人请哈萨克人吃饭,哈萨克人才发现牛鞭居然被中国人制成了美味,甚至还有种种好处。
于是,以后哈萨克人再看到来要牛鞭的中国人,开始考虑是不是收点儿钱。
于是,扭捏地向中国人提了出来。
这样,双方基本确定了一个美元十根牛鞭的价格。
不过,到姚大使回国的时候,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合作更加紧密了,更多的中国人到了哈萨克斯坦。
怎么证明呢?姚大使说,牛鞭的价格已经涨到一美元四根了啊。
一时满堂大笑。
[完]
注:一根马肠子标准长度三米
“他太老了。”巴沙说。
“太老了?你是说担心他脑筋跟不上形势或者犯糊涂吗?”
“那倒不是,是因为我们那里年轻的政治家里面没有谁有他的头脑和威望。但是他年纪太老了,万一死掉国家可能出乱子。他能多活几十年才好……”巴沙略带担忧地说。
哈萨克斯坦,位于中俄之间的欧亚十字路口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姚培生先生曾经到那里去作大使,与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也是老熟人。不过,因为是在餐桌上见面,气氛轻松,我们没有多谈这位总统和政治问题,而是和大使探讨起了哈萨克斯坦的国宴是什么样儿。
照姚大使的说法,哈萨克斯坦的国宴与其他地方区别不大。第一是实行分餐制,不会出现总统和外国大使一个锅里搅马勺的场面;第二是上的菜肴大多松软容易切割 --- 如王景愚吃鸡那样的镜头出现在国宴上如何得了。哈萨克斯坦的国宴采用西餐与本民族口味相结合的做法,其特色也在这一点,那就是每次国宴有一道当地名菜是必备的,那就是马肠子。
有一段西班牙笑话说到警察处罚无良小贩,可见马作为食品在西方的地位。
警察:你这卖的是云雀肉酱吗?怎么我尝着有马肉的味道?
小贩:啊,长官明察秋毫,的确是掺了一点马肉。
警察:掺了一点?恐怕不只吧。到底掺了多少?
小贩:哦,一半一半……
警察:一半一半?不象啊,到底是多少?
小贩:真的是一半一半。
警察:怎么个一半一半?
小贩:一只云雀,一匹马……
马……肠子,换句话说就是马的下水啊!外交官,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十分文雅的职业,怎么会让他们去吃马的下水?就算是国人,虽然除了桌子椅子之外所有四条腿的都敢往锅里放,但对吃马的下水仍然颇为顾忌。自古以来流传着马肝有毒的说法,甚至写进了《汉书》,连李时珍都坚持说马血有毒。能让堂堂中国人望而却步,可见其恐怖。既然如此,让大使吃马肠子,岂不是十分岂有此理的事情?
的确,哈萨克自古盛产良马,它的疆土部分和古代乌孙国重合,而乌孙国的骏马是被中国人称作“天马”的。居然哈萨克政府会让外国大使吃“天马”,而且吃的是马肠子?!偏偏大使和夫人说起这道菜时,竟然一副颇为神往的样子。
仔细问起来,才知道虽然这里的马被称作天马,但哈萨克是马上的国家,马太多了,几乎每个牧场都会饲养食用马,所以,马肉和马肠都是当地特产。在哈萨克斯坦,马肠子是一道著名的美味,几乎是每次筵席必上的佳肴,这可不是“下水”的概念,而是类似中国人燕窝鱼翅的东西。我们会对吃马的肠子感到奇怪,就像西方人看中国人朝鲜人吃狗肉火锅感到震惊一样,都属于文化不同而已。
上等的哈萨克马肠子要很下功夫才能制成,秋天,哈萨克牧民会挑选膘肥体壮的食用马宰杀,由家中女性取出马肠洗净,用马的肋条肉同肋骨一起撤上盐,胡椒等,灌进马肠内,两头扎紧,挂在屋里风干,有的还要熏制,经过一个月才可以食用。上得席来,其色红郁诱人,其味醇香肥美。
哈萨克斯坦的马肠子分为瘦肉和肥瘦两种,后者是要加入一些肥肉的,本来是为了表示主人家里富有,如今已经没有这个意义,只是因为其味道竟然比纯瘦的更好。大使夫人评价道:“马肠子切开了里面一汪油,简直太好吃了。”
能让对脂肪类食物谨小慎微的女性如此青睐,令人不禁对马肠子的味道悠然神往。
看到老萨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大使笑着讲起了哈萨克斯坦的另一面 -- 你看,他们吃马肠子,但他们对于牛和马的其他内脏并不是很在意,并不是什么“下水”都吃的。
如今,中国人到哈萨克斯坦工作的越来越多,双方合作也日渐紧密。在中国人来之前,哈萨克斯坦人杀完牛之后,牛鞭都是随便扔掉的,中国人来了以后,见到这样的情景大为吃惊,便向哈萨克人收购。
哈萨克人很高兴,问处理这些垃圾需要付多少钱?
中国人表示不需要钱。
哈萨克人很高兴。
过了些日子,中国人请哈萨克人吃饭,哈萨克人才发现牛鞭居然被中国人制成了美味,甚至还有种种好处。
于是,以后哈萨克人再看到来要牛鞭的中国人,开始考虑是不是收点儿钱。
于是,扭捏地向中国人提了出来。
这样,双方基本确定了一个美元十根牛鞭的价格。
不过,到姚大使回国的时候,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合作更加紧密了,更多的中国人到了哈萨克斯坦。
怎么证明呢?姚大使说,牛鞭的价格已经涨到一美元四根了啊。
一时满堂大笑。
据说,现在国内也能买到哈萨克的马肠子了,等哪天闲了,也弄两根来品尝一下。
[完]
注:一根马肠子标准长度三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