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一篇 何处家国 By 青衣

标签:
文化 |
分类: 风语者 (朋友们的作品) |
[《家国何处不入梦》这本书,不是萨书中销得最好的,却是投入感情极多的。尽管被审了一年多才通过,尽管大量“敏感”的内容已经不复存在,自己读这本书,仍觉得那一丝真意,在字里行间跳动。仿佛,风雨过后廊间悄然生长的绿草,无论园子主人喜欢与否,总会顽强地存在。
这是一本相互说出一样与不一样的书。我会告诉北宸大陆的事情,而北宸回以她的理解,有时候让我都会困惑,同样,北宸会给我讲台湾,我也会说一个大陆人的认识,也许,她也有会重新想一想的时候。
我们都不曾强迫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同样的世界,在不同的人眼里,本来就是不同的颜色,谁,也不能说别人错了。
所以,这是一本讲和解的书。
青衣的话,让我想起了当初和北宸无意中通信作出了这本书的时刻。在她的博客上看到了这段书评,感慨之后,就借用了。谢谢青衣。
http://res.book.ifeng.com/attachments/2010/10/18/xes_6224f06e460e0cae64d74ce6133fcf0f.jpg何处家国
一直想说些发自内心的话,是因为来自一本《家国何处不入梦》的书;又一直迟迟不能落笔,是因为我的手写不出心中这份真实的感受。书的定位非常好,海峡两岸 缺乏的就是这样的桥梁和沟通,能像他们这样推心置腹地,用我手写我心的交流方式少之又少。或许我们看过许许多多名目繁多的书,用“真”写就的书却不多见。
海峡两岸带给太多人的是伤痛,仿佛两个双胞胎兄妹,未及成年天各一方,多年以后重逢,各自诉说着离殇,同出一脉又各不相同。那一年,你在哪里;那一年,你在做什么;那一年的那一天,你在想些什么;发生那些经天纬地的事情时,你怎样了,怎么影响了你的生活,还有你周围的人.....那些纷乱的战争,离散,磨难,最终使一个民族变得更加坚强。
一直追随着萨苏先生的博客,也是上班必做的第一件事,博客里面的见闻、传奇、尚武精神、民族情结、海外猎奇、旧闻、轶事等等,在他的笔下无所不包,又意趣横生,还有边边角角里透露出的一个父亲对小女儿的爱怜,处处动人。每次走去,如坐拥花丛,馥香而归。
初次听闻此书时,心下猜测不已,我能从书中收获到些什么呢?-----我真的不敢确定。
两位作家隔着一道海峡,还有时间镌刻下的深深的隔膜,不同的背景下成长的经历,各自诉说着各自的生活感受。蓦然发觉,许多真实的生活不是我们臆想的那样, 也不是我们从其他渠道了解的那样。因为同源,我们有着太多的相同,正如我们都各自抱着一份普通人的寻常想法,生活在淡定的凡常中。我们又有太多的不同,因 为我们成长的背景赋予了自身都难以预料的结果。看似轻松的话题,里面却涵盖着非常沉重的内涵。
有一个国家,
可以清楚明确地去骄傲期许,
可以理直气壮地去爱深责切,
实在是一件太幸运的事。
当北宸发自肺腑的说出如上的话时,隔阂顷刻间被理解所取代。原来我们在很多地方没有站在彼此的角度去思考过;原来我们一直都是背对背,拥有太多的猜忌和怀疑,当面对时,才发现误解太深太离奇。
最是诧异北宸一个长相娇弱女子,竟也如萨苏先生一样沉迷于对历史的追溯中,那些冷静深邃的文笔,沿着历史的纹路,笔锋严谨的描述着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 无法探知的世界,其中带着她生活的背景、学识、思辨,与萨苏先生做了一个极其完美的唱和。最使人打动的是章节中,那些时时闪动着争取自由的顽强的中国民族 主义精神。
我们同欢乐
我们同忍受
我们怀着同样的期待
我们共风雨
我们共追求
我们珍存同一样的爱
其实我们无需相逢、相识,因为我们已经相知。
电话里,他对这位寻找丈夫50年的妻子,有更细致的描述--“她昏倒后醒来,只说了一句话:“好,你死在打日本的战场上,不枉我为你守了五十年。”
看到此处,泪奔涌。
[完]
老萨影集
你从未见过的北京城:
遗忘在异国的中国海军: